從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記錄新聞》到改革開放的時代強音,從《憲法》全文的莊嚴誦讀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的歷史時刻播報,夏青與葛蘭——這對中國播音界的“金聲伉儷”,用半個世紀的相守與奮斗,在共和國的聲音史冊上刻下不朽印記。
1949年,東北青年耿紹光(夏青本名)帶著滿腹詩書走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口濃重的東北口音卻成了攔路虎?!皣蹦钭鳌肮保屵@位東北大學中文系才子屢屢碰壁。彼時,18歲的北京姑娘葛蘭(本名王靜蓉)已是臺里的“金嗓子”,每當聽到夏青的發音錯誤,便模仿逗趣。
面對“小老師”的調侃,夏青的倔強勁兒被徹底激發。他翻爛《新華字典》,在學習上投入了極大心血,葛蘭則默默將播音技巧傾囊相授,從氣息控制到情感處理,一字一句細細打磨。而這對“師生”的情愫,早在朝夕相處里悄然萌芽。確立了戀愛關系后,兩個人亦師亦友,互相監督鼓勵并學習成長。1953年,26歲的夏青與20歲的葛蘭簡樸成婚。
1998年,夏青不幸突發癲癇,陷入昏迷。當醫生告知“搶救后可能成為植物人”時,葛蘭還是依然選擇相信奇跡。也是夏青的意志力頑強,不久后,夏青重新睜開了雙眼。此后的五年零十個月,失去聲帶的夏青用眼神與妻子“對話”。
2004年夏青逝世后,葛蘭將悲痛化作傳承的力量,繼續投身播音教育事業。如今,96歲的葛蘭仍堅守在中華女子學院講臺,培養出千余名播音人才,其中許多人已成為行業翹楚。2013年捐出丈夫20張夏青的朗誦光盤、超過500張照片,以及280多件包括磁帶和手稿在內的物品籌建夏青文化藝術館,以激勵更多的播音學子。
兩人共同見證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等歷史時刻,夏青宣讀1954年《憲法》的莊重聲線與葛蘭播報“東方紅一號”的激昂語調,交織成時代最強音。當5G電波穿梭云霄時,那些穿越時空的“祖國之聲”,依然在講述著一個關于熱愛、堅守與傳承的中國故事。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