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0年互聯網反壟斷相關政策出臺后,今年9月份,工信部有關業務部門召開“屏蔽網址鏈接問題行政指導會”,與會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百度、華為、小米、陌陌、360、網易等。工信部在會上提出有關即時通信軟件的合規標準,要求9月17日前,各平臺必須按標準解除屏蔽。
平臺間的高墻對用戶造成的不便已毋庸贅言,更令人難受的是,流量壟斷還為互聯網頭部企業帶來了相應的壟斷利潤。以當前最火的直播賣貨為例,在抖音和淘寶合作框架下的商戶,從抖音向淘寶引流的需向雙方付費,阿里媽媽(阿里大數據營銷平臺)將收取6%的專項服務費,而抖音要求淘寶外鏈商品傭金要調整到通用或營銷計劃的20%及以上才能添加至抖音購物車。商戶兩頭給錢,最終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如果沒有流量壟斷,這部分成本是不存在的。
如果私有流量池被打破,誰會成為零售業最終的破局者?
答案毋庸置疑,必定是那些聚焦特色、有長板、做實事的企業將獲得更多的公平競技機會,“小而美”的企業、產品或平臺將更廣泛地冒出來,從開放的政策中獲益,獲得不錯的發展空間。
而耕耘零售的國美等企業正好符合這樣的期待。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國美零售等企業固然在互聯網領域算不上超前領先,但依然不妨礙其憑借更具遠見的商業思維,開放共享的理念,通過數字化手段,持續優化著產業效率和用戶體驗,并推動整個零售行業走向開放。
而隨著互聯互通新時代的來臨,這些企業或許將真正迎來屬于它的互聯網時代。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