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淬火成鋼,打出上萬把鐵器——
“80后”鐵匠張闖的鍛打人生
(相關資料圖)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小華 實習生 向思強
在長沙縣高橋鎮錦繡社區一家不起眼的打鐵鋪里,“叮叮當當”的錘擊聲每日不停。今年44歲的“80后”打鐵師傅張闖,從學徒到成長為一方名匠,已經堅守了29年。他用布滿厚繭的雙手鍛打出上萬把鐵器,和淬火般的人生。
張闖,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在這古老行當里闖出了自己的路,讓老技藝在新時代里繼續發光發熱。
血泡練成基本功
由于家中經濟困難,張闖初中畢業后主動放棄學業,決定學一門手藝傍身。因祖上曾有打鐵的傳統,他獨自前往岳陽市平江縣,正式拜師學藝。
張闖回憶,那時的日子,是用血泡和汗水壘起來的。師傅拿小錘,他掄大錘——一把三四公斤重的鐵錘,把他手心磨得全是血泡。熔鐵時火星四濺,衣服、鞋子被燙出密密麻麻的洞。“一個月起碼燒壞兩件衣服,從來沒穿過好的。”他說。
張闖每天從早忙到晚,除了吃飯和短暫的休息,其余時間都在練習鍛打,觀察師傅的操作,用心記住每一個細節。為了掌握好火候與力度,張闖不知錘壞了多少鐵塊,手臂經常酸痛得抬不起來,但這些困難都沒能阻止他追求進步的腳步。經過3年時間,他終于掌握了傳統打鐵的核心技藝。
好刀自有人賞識
學成回到長沙后,張闖開了自己的打鐵鋪,主要經營刀具和農用工具。他發現不同地方的人對刀具需求不同,便開始根據客戶反饋改進版型和工藝。
張闖做一把菜刀,要經歷20多道工序,選料、夾鋼、淬火、定型……其中最關鍵的是“手工清鋼”和“淬火”——前者分離鋼與鐵,后者提升硬度。如今雖改用半機械半手工,但他對品質的要求始終沒變。
“我的刀鋒利、耐用,一把能用十幾二十年,一個月磨一次就夠。”張闖自豪地說。
盡管定價高于市場均價,但張闖的刀從不缺買家。“手藝決定價值。”他說,“我的刀砍骨不掉渣,切口平整。”不同用途的刀需用不同的鋼,切片刀講求持久鋒利,砍刀更要韌性十足——這些都靠他一步步手工調整而來。
好手藝,自己會說話。憑著扎實工藝和誠信服務,張闖漸漸做出了名聲,不少廚師和烹飪愛好者專程來找他訂刀。
讓傳統行業煥發新生
盡管張闖以自己的手藝為傲,但這個行業仍難免遭遇偏見。最讓他難過的是這些看法曾影響到下一代——兒子在學校因為“爸爸是打鐵的”而被同學議論。
“兒子上小學時,經常有同學說‘你爸爸是打鐵的’。”張闖回憶道,“兒子那時還小,不懂分辨,漸漸變得自卑,甚至不愿意讓同學知道我的職業。”
是妻子楊宇的一番話點醒了一家人:“不偷不搶,靠自己的手藝吃飯有什么丟人?爸爸一錘一錘打出來的刀,養活了我們一家人,這值得驕傲!”
2020年疫情期間,張闖嘗試拍抖音,取名“刀刀王子”,沒想到一條視頻突然爆火,獲得1958.3萬的瀏覽量和12.6萬的點贊。“沒想到這么多人關注這門手藝。”張闖笑著說,老手藝不能丟,他會堅持打下去。
如今,張闖依舊每天清早生起火爐,舉起鐵錘。火星跳躍中,他眼神專注如初。那是一代匠人的堅守,更是一種從容生活的力量——千錘百煉,淬火成鋼;匠心無悔,光陰不負。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