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用AI制作“流浪漢闖入家中”圖片來整蠱家人的帖子、視頻,在社交平臺走紅。有網友用AI制作流浪漢闖入家中吃早餐的視頻并發給爸爸,并將爸爸的反應發到網上,有40多萬人點贊,70多萬人轉發;一名12歲的小孩用AI制作流浪漢闖入家中的整蠱圖片,圖片流入業主群,嚇壞業主……
隨著AI相關應用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其應用場景不斷拓寬,使用門檻也持續降低。然而,當這樣的技術進步成果被用于制作恐慌性整蠱內容,其性質顯然就偏離了科技向善的軌道。要知道,這些整蠱內容的效果越“逼真”,可能帶來的危害性就越大。比如,引發恐慌和誤判,導致報警,繼而浪費公共資源,甚至還可能擾亂公共秩序,造成不必要的社會緊張。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濫用行為還可能對青少年造成惡劣的示范,引發不良的模仿效應。事實上,已有一些青少年用這類工具來整蠱,這背后的風險不可不察。
隨著AI應用的普及,一些人的好奇心被打開,愿意積極嘗試,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技術應用也得有邊界,在使用中守住倫理底線,不違背公序良俗和法律規范,這是起碼的要求。對此,一方面需要AI開發企業在產品設計之初就設置必要的安全提示與使用規范,對可能引發誤解、恐慌或侵權的生成內容進行風險標識,甚至對特定敏感場景進行技術限制。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使用,應該有相應的分類引導,防止讓他們在缺乏清晰認知的情況下誤用、濫用。
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社會大背景下的國民科技素養的培育。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就指出,要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引導學生在科學實驗、項目探究等活動中,主動思考科技發展對社會、環境及倫理的深遠影響,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人文底蘊。這一點在AI技術日益滲透日常生活的今天,無疑顯得愈發重要。
說到底,我們不僅需要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也要從娃娃抓起培育善用技術的責任感。一定程度上說,“流浪漢闖入家中”這類利用AI技術來整蠱的現實案例,恰恰是開展科技倫理教育生動的反面教材。從家庭到學校、社區等都不妨積極利用好這類案例的教育價值,增強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技應用濫用的風險認知,以及善用科技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感。
(作者:朱昌俊,系媒體評論員)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