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網傳語文教材刪減魯迅作品的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通過官方公眾號回應稱,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語文教材雖然經歷了多次調整,魯迅一直是作品入選教材最多的作家,統編初、高中語文教科書共選入魯迅作品12篇,其中散文3篇,小說5篇,雜文4篇。人教社強調,魯迅先生作品從未大規模“撤離教材”。
人教社的回應直面關切,有助于打消公眾疑慮,從中還可體會教材編選者的努力和用心。比如在六年級上冊專門設置“初識魯迅”單元,選發魯迅侄女周曄回憶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臧克家詩作《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蕭紅《回憶魯迅先生》、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等,種種做法,都有助于重新認識和塑造一個“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有助于增進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和認知。
事實上,近年來有關“刪減魯迅作品”“魯迅作品撤離”等的爭論非止一次。換個角度看,公眾表達關切,突顯對魯迅的熱愛。從公眾焦慮中不難讀出這樣的期待,即渴望讓下一代借助語文教材、借助教材中的魯迅作品等,來實現最好的語文教學,理解和認知魯迅革命精神的最具徹底性、對國民性最深刻的揭示,以及新文化運動后其所建立的最純正漢語言范式,這正是一代代中國人源源不斷的重要精神源泉和文學養分。
著名學者錢理群認為:“真正影響魯迅被年輕人理解的,是我們的社會文化思潮、教育方法等……應該選一些適合中學生的魯迅文章;同時,不要把魯迅作品作為應試教育的一部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他們自己去體會魯迅作品中的真義。”毋庸諱言,當下一部分讀者群體,尤其是年輕讀者群體對于魯迅作品,確確實實還存在某種疏離感。著名作家余華在一次演講中,就曾坦言當年在海鹽文化館工作時,出入之間一度嫌碼放在門口的《魯迅全集》礙腳,而直至36歲后重拾魯迅作品,重新發現魯迅偉大,“厭惡感”自此消失。余華的講述,代表很大一部分人感受,努力消弭魯迅作品與當下青年群體的疏離感、隔膜感,語文教材編纂是重要一環。
當然,也不僅僅是魯迅作品,其他作家和作品亦然。無論如何,教材所收篇目都是有限的,發揮好語文教材“導讀”和“索引”作用,引導孩子通過課堂語文教學,激發課外大量閱讀,激發對社會現實深刻認知,對漢語言之美的熱切追尋,這正是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評論員涂建敏)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