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發展是全球各主要國家培育未來競爭優勢和能源領域話語權的戰略著力點。近年來,我國抓住關鍵窗口機遇期,率先布局,密集出臺一系列重磅政策,多品類新能源裝機容量高居世界首位。計劃到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達到80%,實現以新能源為主的“三小一大”轉變。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賦能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新能源體系,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必然路徑。
數字技術驅動新能源行業發展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以5G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具有精準預測性、通訊實時性和耦合互聯性,可以將新能源資源本身固有的隨機性、間歇性和非穩定性等一系列特性轉換為優勢,加快新能源的生產、消費和技術革命。
第一,以精準預測性,推動新能源生產革命。為“雙碳”目標的實現,供給側清潔能源替代,新能源生產革命是必由之路。深度應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電、氣、熱等“多源互補”生產。首先是能源生產的數字化,推動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數字化生產;進行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開采、加工及供應的全過程數字化升級改造,通過數字技術智慧化輔助,實現科學開采、精準預測。其次是建立健全清潔低碳能源數據共享機制,以行政區域為基本單元,開展詳細勘查和綜合評價,精準識別、繪制和預期儲量地圖。再次是推進核心生產技術研發和攻關,綜合考慮整體和區域的能源資源稟賦、水資源條件、土地開發情景、生態環境承載力和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控”等因素,精準定位新能源重點開發基地,因地制宜生產開發,增強清潔能源供給能力,統籌推動新能源生產革命。
第二,以通訊實時性,推動新能源消費革命。在能源綠色消費和多元化供給趨勢下,加快利用數字化技術,以通訊實時性提升能源消費環節的精細化管理。首先是將多領域能源消費實時數據進行綜合采集、處理、分析與應用,聯通數據資源的所有者、生產者和使用者,基于區塊鏈構建智能化的能源消費監測體系,實現能源消費數據信息的實時共享、精準匹配與智能化響應。其次是結合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拓寬新能源使用領域,完善配電網建設及電力接入設施,以消費數據實時性提升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再次是優先配置可再生能源電力,實施終端用能清潔替代,同步推進電氣化和數字化建設,全面提升終端能源消費高效化和可靠性。以消費側數據實時可視化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引導公眾樹立綠色能源消費觀,促進低碳轉型文化的構建,形成新能源消費反饋的閉環,協同推動新能源消費革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