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是怎樣的景區?
未央宮,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臺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于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后,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里,成為漢帝國200余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
西漢以后,未央宮仍是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未央宮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就是在未央宮領取漢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從而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鑿空之旅,展示了位于絲綢之路東端的東方文明發展水平,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
未央宮景區有哪些主要建筑?
宮門
西漢未央宮四面均有宮門,南宮門與西安門中門道南北直對,為單一門道,無門闕,在宮門處有兩道宮墻,每道宮墻上各有一座宮門,兩座宮門形制相同,南北相鄰,均寬 3.6 米。據記載,未央宮北宮門及東宮門外都有門闕,表明其重要性或儀式功能比其他宮門高。
前殿
秦漢時代,宮城之中的大朝正殿稱“前殿”。前殿筑于龍首山的山丘之上,《西京賦》“疏龍首以抗殿,狀巍峨以岌嶪”就記敘了這個情況。
未央宮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前殿內又分為前、中、后三大殿,其中的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會、皇家婚喪等大典均在此舉行。
未央宮前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高臺宮殿建筑之一。據文獻記載,未央宮以清香名貴的木蘭為棟椽,以紋理雅致的杏木作梁柱,屋頂椽頭貼敷有金箔,門扉上有金色的花紋,門面有玉飾,裝飾著鎏金的銅鋪首,鑲嵌著各色寶石。回廊欄桿上雕刻著清秀典雅的圖案,窗戶為青色,雕飾著古色古香的花紋。殿前左為斜坡,以乘車上,右為臺階,供人拾級,礎石之上聳立著高大木柱,紫紅色的地面,金光閃閃的壁帶,間以珍奇的玉石。前殿作為西漢一代大朝之地,其建筑之豪華為其它宮殿所莫及。
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凡皇帝登基,朝國群臣,皇家婚、喪大典大禮等均在此殿舉行。
椒房殿
西漢時代的皇后宮殿稱“椒房殿”,取名是因其宮殿墻壁以椒粉和泥涂抹,這樣既以使其殿壁呈暖色,室內有溫暖感覺,又可因椒房能使殿中芳香襲人。
椒房殿正殿坐北朝南,殿前設有雙闕。宮殿之前置闕十分罕見,非一般宮殿所能為,顯示出椒房殿建筑規格之高。
石渠閣
石渠閣是未央宮藏書之所,由西漢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于未央宮的西北部。因閣下有石為渠導水,故名石渠閣。石渠閣是西漢時期國家最大的藏書閣。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曾“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后漢書·翟酺傳》載:“孝宣論六經于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
石渠閣是一處國家級重要圖書館。秦末,劉邦率軍進占咸陽后,蕭何廣收秦宮的圖書典籍和檔案,均收藏于石渠閣內。漢成帝時,又把漢朝政府的國家檔案也都放在這里。由于石渠閣中有大量藏書和資料,許多著名文人都到這里查閱過各種文獻。西漢中晚期,石渠閣又成了首都的學術中心,學者們在這里參加皇室或中央政府舉辦的學術討論會,他們談古論今,說天道地,有時皇帝還親臨會場,以示重視。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