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華夏,大江南北一片繁忙。今年的春耕,“科技牌”是一大看點,從南到北,水稻育秧、小麥田、玉米地……,科技種糧的畫卷徐徐展開。
4月,南方的水稻正值育秧期。湖南省益陽市的智慧農業育秧工廠正通過現代化溫室大棚和循環立體運動式育苗設備,給予秧苗充分光照,為萬畝稻田提供優質機插秧苗。
黃淮海的小麥田上空的無人機成為一道風景。家住山東青島平度市的楊付濤操縱著兩臺無人機起飛,有條不紊地噴下細密均勻的農藥。
在西北,和無人機一樣被廣泛應用于農田的“黑科技”,是愛科農“智慧種植決策”系統。新疆博州的王亮種了1400畝玉米,去年在愛科農“智慧種植決策”系統的指導下,實現了數字化種植,玉米畝產比其他種植戶增收100公斤。為備戰玉米播種期,王亮利用“愛耕耘”APP進行線上圈地,不僅可以詳細了解土壤信息,還提供精準的種植方案,包括氣象、種子、病蟲害、水肥等每個細項。“我以前期待有一款可以測土壤濕度并預告災害天氣的工具,而愛科農的“智慧種植決策”系統完全超出我的預期。”有了愛科農的加持,今年,王亮和朋友聯合承包的近5000畝土地也提上日程。
東北黑龍江富錦,黑土地上備耕忙。愛科農數字農服團隊的“搭把手”,助力當地農戶為春耕做足準備。“我們會在播種前,在手機上幫農戶把地圈好,提前獲取地塊的氮、磷、鉀、實時溫度和相對濕度等土壤信息,便于之后提供給農戶更精準的智慧種植決策方案指導。”
據了解,應用在農戶田里的愛科農智慧種植決策系統可根據當地氣候、地貌條件,推薦播種日期、種植密度,提供田間環境大數據分析、農作物分布與長勢分析、科學水肥管理、災害預警、農作物產量預測等等。
隨著農業向智慧化、標準化發展,無人機、智慧種植決策系統等數字工具已成為春耕生產中的一抹亮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在希望的田野上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糧”辰美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