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是處暑節氣,“處”有終止之意,意味著暑熱至此逐漸消退。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歐降紅表示,此時雖“處暑寒來”,但午后“秋老虎”仍有發威之勢,天氣尚未真正涼爽。
晝夜溫差大+“秋老虎”,謹防心血管疾病
(相關資料圖)
處暑時節,晝夜溫差明顯加大,氣候處于“溫燥”與“余暑”相互交織的狀態。中醫認為,燥邪易侵襲人體,傷及肺津,使人出現口干、咽痛、皮膚干燥等癥狀;濕邪未完全消散,困阻脾胃,會導致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情況。隨著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若調養不當,易導致陽氣不足,出現乏力、畏寒的表現。
歐降紅提醒,早晚溫差大,加上“秋老虎”帶來的氣溫波動,會使血管頻繁收縮擴張,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養生遵循“滋陰潤燥、健脾祛濕”原則
處暑是中秋養生的重要節點,中醫講究契合“秋降”之理,歐降紅建議遵循“滋陰潤燥、健脾祛濕”總的原則,通過合理飲食、規律作息、穴位按摩等綜合調養,以適應節氣變化。
飲食調養,適宜滋陰潤燥,少辛增酸。多吃滋陰潤肺食物,如芝麻、蜂蜜、百合、銀耳、蓮子、山藥等,防秋燥口干咽干、皮膚干、便秘。此時,冰糖燉雪梨是最佳食物,從中醫治療角度,若有燥熱咳嗽,可加川貝母3~5克同燉,增強潤肺止咳之效。少辛增酸,減蔥、姜、蒜、辣椒等辛燥之品,防止秋燥傷陰。增食葡萄、石榴、山楂等酸味果蔬,收斂肺氣,生津止渴。對于肺陰不足,干咳少痰者,可用五味子5~10克泡水代茶飲,增強斂肺滋陰作用。可適當“貼秋膘”,天氣轉涼食欲增強,可適度進補,但脾胃仍弱,不宜驟食油膩厚味食物。宜選鴨肉、魚肉、瘦豬肉等平補清補之品。若脾胃虛寒者,可將鴨肉與生姜、白術等溫中健脾藥材作為藥膳來食用。
起居作息,應早臥早起,注意保暖。睡眠順應自然,遵循“秋三月,早臥早起”原則,早睡斂陽氣,早起舒肺氣。若睡眠不佳,可在睡前按摩神門穴、涌泉穴,各3~5分鐘,以寧心安神助眠。“秋凍”要有度,避免過早加厚衣,讓身體適應寒冷,但需要做好腹部、腳部、頸背部保暖。夜眠關窗蓋被,防秋風引發腹瀉、感冒、關節痛。若腹部受寒出現腹痛、腹瀉,可用艾條灸神闕穴(肚臍)15~20分鐘,溫中、散寒、止瀉。
運動不宜劇烈,平穩過渡。舒緩運動,避免大汗傷津耗氣。可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練習八段錦等平緩項目,微熱出汗即可,助陽氣收斂。運動后若感覺疲勞,可按摩足三里穴5~10分鐘,以健脾益胃,恢復體力。
調暢情志,秋天萬物開始蕭條,使人容易生悲愁,悲憂傷肺。主動調整好心態,保持安寧舒暢。多登高望遠,參與愉悅活動,避肅殺之氣,清宣肺氣。若情志抑郁不舒,可按揉內關穴3~5分鐘,以寬胸理氣,解郁安神。
處暑節氣食療推薦:百合雪梨粥
原料:雪梨3個,粳米50克,玉竹、百合各10克。
做法:雪梨洗凈切碎,加水煮半小時,去渣。加入玉竹、百合、粳米共煮成粥。
歐降紅解釋,雪梨、百合性寒,滋肺陰,能起到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緩解干咳、咽痛。玉竹則養陰生津,與雪梨、百合一起用,潤燥效果更佳。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