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白木 劉奕君
7月29日,2025年長沙市無障礙環境體驗員培訓班結業,首批54名“城市體驗員”中,有不少殘疾人和殘疾人親屬代表等,他們將為長沙無障礙環境建設精準“把脈”,推動長沙向更具溫度與包容的友好之城邁進。(7月31日長沙晚報網)
盲道上立個垃圾桶,盲文標識像天書,坡道陡得像滑梯……現實中,這些“想當然”的無障礙設施,無一不暴露了城市建設的短板。究其根源,這些設計建設是由“健全人”思維主導,離使用者頗遠。
長沙市首批無障礙體驗員上崗,終于讓殘障朋友坐上了“評審席”。他們用盲杖丈量盲道的連續性,用指尖辨認盲文的清晰度,用輪椅測試坡道的坡度。這些帶著體溫的體驗,比任何設計圖紙都更能戳中問題要害。要知道,輪椅過不去的坎,孕婦推嬰兒車也可能卡殼;低位服務臺夠不著,拄拐杖的老人同樣會犯難。殘障群體遭遇的障礙,實際上是全體市民可能面臨的某個人生階段性困境,他們的體驗正是城市友好和文明的試金石。
有人說,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就看它如何對待最弱勢的群體。物質設施的完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打破健全人替殘障人做主的思維定式。當視障者能自主指出紅綠燈語音提示的盲區,當聽障者能直接反饋政務大廳的手語服務缺口,這種“主人翁式參與”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進步。它不僅能測出設施短板,更能喚醒全社會的共情,無障礙不是施舍,而是每個公民應享有的基本權利。
人民城市人民建,關鍵在誰最有發言權。筆者覺得,不妨更進一步,在市政規劃階段就引入殘障人士評審;開發“城市無障礙地圖”APP,讓全民參與問題上報;定期舉辦“蒙眼走盲道”“輪椅出行日”等體驗活動。當城市管理者俯下身來,用殘障人士的視角看世界時,那些想當然的設計自然無處遁形。
城市文明的升級,不是設計師在圖紙上畫出來的,而是千萬市民用腳走出來的。讓殘障朋友參與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才能讓無障礙設施從面子工程變成民生工程。須知,一個對殘障者友好的城市,才是對所有人友好的城市。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