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博主使用紫外燈筆照射辣椒等蔬菜水果后呈現熒光藍色,質疑是化學農藥超標,引發了公眾對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擔憂。同時,一些電商平臺也開始售賣號稱能檢測農藥殘留的紫外燈筆,并宣稱該產品可檢測出蔬菜水果表面的農藥殘留。
這種檢測可靠嗎?紫外燈筆能否作為檢驗農殘的工具?老百姓如何吃到安全放心的農產品?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專家。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指出,紫外燈照射下的熒光并不能說明蔬菜水果有農藥殘留。他解釋,這種藍綠色熒光是蔬菜水果在儲存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熒光物質,如香豆素衍生物,主要用于植物的抗氧化作用,而非農藥殘留。
此外,熒光物質的多少與蔬菜的新鮮程度有關,越新鮮的蔬菜熒光越少,時間放得越長熒光越明顯。李寶聚還強調,不僅農產品,紙張、衣服、墻壁、植物等在紫外燈照射下都可能發出熒光斑。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靜表示,只有極少數農藥帶有熒光特性,即使農產品上有農藥殘留,其含量也微乎其微,不可能整個被熒光包裹。“這種辨別方式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王靜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相關團隊研發的智能快速檢測試劑盒通過對樣品進行簡單處理,結合手機掃描,可在5分鐘至15分鐘內完成6種至18種高風險農藥殘留等污染物的檢測。
據悉,快檢技術已被寫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于2023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成為市場監督抽查和行政處罰的證據。
我國始終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各地及有關部門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守住了食品安全的底線紅線。
據統計,我國現行有161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含2萬多項指標,涵蓋340多個食品種類,覆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從原料到產品的各環節、從嬰幼兒到老年人的全人群。主要農產品監測總體合格率近98%。
農業農村部也在加快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標準體系,推動農獸藥殘留標準提質擴面,限量標準超過1.3萬項,是國際食品法典限量數的兩倍。制定農業行業標準6308項,覆蓋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和農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創新研制品質評價、質量分級等優質農產品標準60多項,加快淘汰老舊標準500多項,大力推進全產業鏈標準化,圍繞40個重點農產品開展標準集成應用試點,推動標準規程入企入戶。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理)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