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探索做短視頻和直播帶貨,做大做強麻榨楊桃品牌,提高銷量,促進果農增收。”前不久,廣東省惠州學院和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培養的2018級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廣東省大學生年度人物”謝林師及其團隊通過微信視頻號,開展助農公益直播。直播總時長達5小時,點贊量超過21.4萬,銷售額累計超10萬元。“楊桃兄弟”的激情講解,讓更多的人認識了惠州市龍門縣麻榨鎮楊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謝林師與團隊幫農戶賣出了100多萬斤楊桃,銷售額達800多萬元,保住了700多家農戶的錢袋子。他更以創業帶動就業,成立的惠州市健園種養專業合作社直接創造了10多個就業崗位,間接帶動了當地300多家農戶致富。
立志投身鄉村振興事業,源于謝林師少年時的生活經歷。謝林師從小在麻榨鎮長大,該鎮出產的楊桃以清甜、多汁、爽口聞名。據統計,麻榨鎮楊桃年產量達7600萬斤,產值1.4億元。其中謝林師所在的下龍村更是楊桃種植大村,全村楊桃種植戶約720戶,年產量約3300萬斤,楊桃已成為當地農戶重要的收入來源。
然而自2016年以來,麻榨楊桃滯銷現象時有發生。謝林師看到鄉親們千辛萬苦種出的楊桃,受滯銷影響,難以賣出好價錢,甚至要虧本;少數果農賣不出去,就讓楊桃直接爛在了果園中。
跟麻榨鎮的大多數農戶一樣,謝林師的父母也是靠種植幾畝果樹,將他撫養長大。但因為果樹收成不穩定,家庭收入起伏不定。在7歲那年,因為交不起400元的學費,他不得不離開課堂,成為班上唯一一名因交不起學費而緩讀一年的學生。這段孩童時期的經歷,讓他認識到農民生活的艱辛。
“我想要通過知識,去改變這種靠天吃飯和產供銷錯位的狀況。”為讓農民擺脫滯銷等困境,謝林師到果園挨家挨戶做調研、搜集數據,遇到不懂的專業技術問題,就上網查閱資料,或者向專業人士請教。謝林師調研發現,滯銷的重要原因在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戶種植楊桃,楊桃種植規模擴大,銷售市場卻仍局限在就近的珠三角地區,銷售方式仍以傳統線下批發模式為主。
“楊桃由于多棱角、皮薄多汁,運輸過程中極易受損。運輸包裝技術問題是制約楊桃遠銷最大的‘攔路虎’。”2018年9月,剛上大一的謝林師就組建創業團隊,迎難而上。他與團隊成員利用自己所學的力學知識和CAD畫圖技巧,積極鉆研,攻克技術難題。經過一年多試驗摸索,他們創新設計出一種符合楊桃特點的運輸包裝技術。該技術大量投產后,楊桃受損率從11.1%降低至2%以內,楊桃因此得以“遠走”他鄉。
經過惠州學院專業教師的指導,謝林師團隊的新技術獲得了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支持。項目還獲得了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學校給我們創業提供了很大支持,幫我們搭建技術孵化轉移平臺,還給我們提供技術試驗、申報專利的部分資金。”謝林師說,得益于惠州學院建立的師生專利技術和實用新型推廣保障機制,團隊成功申請了專利。
除了運輸難,當地楊桃產業高質量發展還面臨種植標準化、科學種植等難題。謝林師帶隊努力破解這些難題,助力當地做大做強楊桃產業。創業3年多來,謝林師幾乎每天都是早上8點走出宿舍,晚上11點才回到宿舍。除了學習、吃飯、睡覺,他幾乎把其他所有時間、精力都投給了創業項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讓本就有些滯銷的麻榨楊桃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部分農戶每天舉著手機,挨個給收購商打電話。但自救的效果并不理想,每斤楊桃采購價比往年低了五六毛。部分農戶甚至因楊桃收購價抵不上人工采果的成本,直接放棄采摘。
為幫當地農戶解燃眉之急,謝林師團隊探索搭建“零售+批發兼顧,線上+線下結合”的營銷網絡體系。線下,他們跑遍了珠三角大部分市場,與廣東東莞、廣州等地8家水果批發商合作,搭建了B2B銷售模式。線上,團隊依托淘寶、抖音等新媒體,打造“互聯網+農產品”的立體化營銷平臺。團隊將專利技術投入生產,采用新運輸包裝,將楊桃送達北京、上海等20多個省市。2020年至今,麻榨楊桃銷售數量已達到近300萬斤。“近期,麻榨楊桃還銷售到西藏、新疆等地方,實現了市場擴容的飛躍。”謝林師說。
為帶動更多農民致富,謝林師聚合農民、專家、大學生等力量,在麻榨鎮成立惠州市健園種養專業合作社。他們依托此前打造的“e慧農”綠色助農小程序,努力推廣農業技術,科技助農。團隊正著力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以產學研一體化的方式助力鄉村振興。“就想為家鄉多做一點事情,這份很普通很單純的鄉村情懷,支撐我扎根在農村。”謝林師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劉盾 通訊員 連燕純 金偉 陳德璽)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