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自家種的水稻足夠吃,但廣東汕尾市陸河縣洋嶺村的稻農還是喜歡到超市買村里產的米吃。村里稻農收下來的稻谷,經過脫殼打磨、精美包裝后,擺上超市的貨架售賣。
在2019年前,苦于梯田作業勞動成本高、知名度低,再加上銷售渠道有限,稻農們種的水稻基本靠自產自銷,即便賣得出去,交易量也不大,種種因素導致洋嶺村的大米“養在深閨人未識”。
變化始于2019年,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廣東農工商職院)商學院在洋嶺村調研時發現,洋嶺村梯田土壤中硒含量較高,產出的大米營養成分高,有較高的商業價值。
“很多優質的農產品都面臨銷售渠道、品牌塑造等方面的難題,好東西賣不出好價格。”商學院副院長覃聰介紹。為了讓洋嶺村的大米“叫好又叫座”,學校市場營銷專業群發揮專業優勢,為洋嶺村量身定制營銷方案。
營銷專業群以精準營銷方式,打通農產品銷售的“最后一公里”。師生團隊以土壤中硒含量較高為產品特點,打造“富硒大米”品牌。同時考慮到產品優質但產量低,就走“精品化”路線,一改以往五六十斤一袋的大包裝,采用小袋裝,還為其設計了產品包裝。富硒大米的銷售渠道也與傳統的超市鋪貨方式不同,主打母嬰渠道。一套“組合拳”下來,洋嶺村富硒大米的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農村流通產業滯后是制約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為助力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職院通過構建高職市場營銷專業群,搭建農產品流通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農產品精準營銷研發中心,面向鄉村和中小微企業開展培訓等,多措并舉推動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2020年8月,在學院的幫助指導下,洋嶺村成功入選廣東省首批“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獲得40萬元農產品建設資金。2020年12月,覃聰帶領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新農人”師生團隊,通過直播帶貨、產品溯源、社群分發等形式,幫助洋嶺村拓寬農特產品銷路,讓“土貨”插上“電商翅膀”飛出大山,助農增收,直播期間累計觀看人數達10.5萬人次。團隊還在當地進行采風、拍攝短視頻等,提高農產品知名度。
為進一步助力墾區發展,商學院市場營銷教師黨支部與廣東農墾紅星農場菠蘿產業園區黨支部開展支部共建,將學校的專業建設資源與農場的產業發展資源對接,服務鄉村振興。2021年4月,在商學院黨總支書記孔繁正的帶領下,市場營銷專業教師來到紅星農場菠蘿產業園開展共講黨課、直播帶貨活動,助力紅星農場著名品牌“紅土金菠”銷售。最終實現銷量近1500斤,業務收入近15000元的銷售業績。
廣東農工商職院還選派10多名專任老師到墾區掛職,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2020年8月,該校營銷專業教師吳春、鄭曉笑等4人分別到紅星農場、織篢農場等地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掛職工作。掛職期間,教師們深入農場一線實地調研,利用專業特長為農場的發展添磚加瓦。鄭曉笑針對所在農場產業發展方向,完成“智慧農場互聯網+產業”——鮮綠社區生鮮店的調研報告。
目前,廣東農工商職院農產品流通綜合服務平臺已正式提供農產品流通相關服務,上線農產品信息品種超過50個,達成農產品相關交易超10萬元。學校還培訓農墾職業農工、農墾基層農技推廣指導員、農墾行業管理和技術人員及各類社會人員6705人;面向下崗失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民、農村致富帶頭人等開展“高技能人才學歷提升計劃”,培訓447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紫欣李金保 記者 劉盾)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