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他們作業都寫好了嗎?”“嗯,都完成了。”11月2日16:40,江蘇鹽城市新洋實驗小學四(5)班教室內,記者驚訝地發現學生們正在玩泥塑。
“按學校規定,15:30放學,15:40大課間活動,16:30開始延時服務——先做作業后社團活動,學生10分鐘就把作業搞定了?”校長王琴玉解釋道,有些習題課堂上就完成了,課堂效率提高了,做作業的速度自然會提升。
新洋實小“少而精”的作業是亭湖區落實“雙減”政策的一個縮影。去年初,亭湖區委、區政府立足實際,實施“優學在亭湖”品牌建設3年行動計劃,推出“教育服務拓展提升”等5大行動,在全區48所中小學推行課后延時服務。“我區教育改革實踐與‘雙減’政策一脈相承,劍指學生和家長負擔過重,強化頂層設計,形成了全鏈條、全過程、閉環式的管理服務體系。”區長盛艷表示。
優化服務內容,完善“N+1”與“1+N”
乒乓球館里,數十名學生在教練的細致講解下練習發球,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教室內,孩子們認真臨摹硬筆書法,一筆一畫,工工整整;舞蹈室里,伴著動感的音樂,孩子們舞動著身體,一招一式,活力四射……這樣的社團活動場景在亭湖區中小學校園里隨處可見。
“‘雙減’之后,師生在校時間大大增加,如何從‘雙減’中各得其所、各有精彩?”在鹽城市文澤實驗小學教師王蕾看來,“雙減”關系到師生利益,除了要切實提高課堂效率,精心設計學生作業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課后服務的頂層設計和整合實施,在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時,教師也能從中體會職業幸福。
周一至周五,亭湖區中小學全面推行課后延時服務,將學生在校服務時間與家長接送時間同步,延時至18:30。小學課后延時服務實行“N+1”模式,即各類社團及其他綜合類活動+1項學科類輔導;初中實行“1+N”模式,即1項社團及其他綜合類活動+各類學科輔導。
“老師,這道題我不會。”課后服務時間,新洋實小教室內,五年級學生陳明眬正在求助。數學教師李明榮走到他身邊,看了看題目說:“要求平均值,就要把總數先求出來。總數怎么求?是不是把這行的數字相加?”被“點通”的陳明眬迅速在草稿紙上計算起來,不一會兒,師生二人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可以提供什么”是“雙減”政策下王恒干深思的問題。王恒干是鹽城市南苑小學校長,據他介紹,學校緊挨鹽城市體育中心,步行只需5分鐘。借助這一資源,該校建構“教體融合”課程體系,在課后服務中開展網球、游泳、射擊、足球等社團活動,讓學生樂享課后“優學”時光。
“雙減”以來,亭湖區不斷優化課后服務內容,在學科類輔導上力求做出成效,指導學生盡量在校內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在社團活動上做出品質,圍繞“智慧生活、創意生活、健康生活和藝趣生活”等方面開發活動課程。據統計,今年秋季學期參與課后服務學生達6.15萬人,參與率97.6%。
健全專兼隊伍,調配“自愿”與“志愿”
“你的音樂是數學老師教的吧?”這原本是一句調侃的話,卻在鹽城市西城實驗小學成了事實。在該校,英語老師教美術,語文老師教手工,體育老師教航模……“這并非稀罕事。”校長吳坪介紹道,學校充分發揮教師特長,挖掘教師潛能,盤活校內外資源,生發延時服務“百團”活動,即100個社團活動百花齊放。
為落實“雙減”政策,亭湖區科學調配資源,健全專兼結合的服務團隊。去年,該區專門研究出臺“亭湖教師榮譽制度”,評選覆蓋面近50%,并向參與課后服務的教職員工傾斜。“我們通過適當發放財政專項補助和評優評先政策驅動,引導教師積極參與課后服務。”區教育局局長李陽介紹。
晚自習時間,鹽城景山中學初一(15)班教室內,學生們在安靜地寫作業。教室后面,一位家長在用紅色粉筆給黑板報上的天安門圖像“增色”。“這個黑板報是我和女兒一起創作的。今天是我的值班日,正好把上面的顏色補補。”從家長口中得知,她的女兒是該班班長顧欣妍。初中延時服務時間為晚自習時段,學校每天安排家長自愿參加晚自習值班,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開展延時服務,志愿者資源是根本性支撐,學生和家長的‘自愿’需與社會力量的‘志愿’相適配。我們鼓勵退休教師、社會志愿者、家長志愿者等參與課后服務。”李陽表示,目前,全區志愿者服務團隊動態管理數據庫已建成,入庫近5000人,按專業特長、時間意愿、住所遠近、年齡長幼、服務經歷等進行匯總,科學調配志愿者力量。
構建服務體系,形成“全鏈條”與“服務閉環”
周六上午,亭湖區五星街道萬戶新村社區居民徐婉青將上小學的兒子送到幾百米外的南苑小學課后服務自習室,便去上班了。“以前周末我們總為孩子無人看護而煩惱。”徐婉青感慨道,“如今的延時服務消除了我的心病,而且延時服務活動很符合孩子的興趣。”
萬戶新村是鹽城占地面積最大也是最早的開放型住宅小區,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有500余人。延時服務的出現,讓小區“照護難”的家庭如釋重負。校園課后服務自習室里寬敞舒適,課外讀物觸手可及,操場上體育設施多種多樣,還有公益電影、少兒舞蹈、手工制作等“花式”課堂。
這得益于亭湖開啟的“5+2+1”課后服務模式。該區除了周一到周五提供2個小時延時服務之外,還向周末延伸服務。今年秋季學期以來,參與“亭湖周末假日課堂”的學生達5.9萬人,參與率93.7%。“我們前期征求了各方意見,特別是家長意見,同時召開校長座談會,最終確定實施方案。”該區教育局基教科科長金迎春說,活動堅持“自愿性”和“公益性”,并嚴密筑牢“不集體補課和講授新課”這道防線。
為建立“全鏈條式”的服務體系,形成“服務閉環”,亭湖還開啟暑期首末服務,于暑假前10天和后10天面向全區中小學生開設“暑期學堂”。今年暑期,為解決部分家庭看管孩子的困難,該區在7月11日至8月20日,在全市率先開設17個“愛心暑托班”,排定服務菜單35項,涵蓋學科服務、興趣培養、活動訓練等,派出和招募教師150人、社區志愿者18人、大學生志愿者16人,全區455名學生自愿“入托”。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張學軍 通訊員 任素梅 倪同嶺)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