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龍湖與重慶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合作的龍湖“溪流計劃”在涪陵區啟動。該計劃重點對農村家庭困難的殘疾人進行種養殖創業扶持,當地的11位殘疾人創業者是直接受益人。增收后的他們又建立起11個殘疾人創業幫扶基地,輻射帶動了周邊380戶農村家庭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創富增收。在此基礎上,2021年,龍湖公益基金會捐贈近300萬元,持續用于支持重慶市涪陵區12個殘疾人種養殖基地,輻射帶動352戶殘疾人種養殖發展。
他們的創業故事充滿艱辛,但他們將愛心傳承,幫助更多疾疾人的故事,卻溫馨而感人。
愛心傳承,她多年資助50位殘疾孩子
今年51歲的楊安蓉是這11位殘疾創業者之一。2000年,她因病截肢,留下三級殘疾。
2003年,楊安蓉開始創業,貸款承包了家鄉499畝荒山養羊。靠著山羊給帶來的收入,2006年,她種植了400多畝梨樹。2014年,溪流計劃啟動后,楊安蓉和家鄉人成為最大受益者。項目撬動了區政府配套資金50萬,楊安蓉就得到了20萬,區殘聯配套了10萬元,修通家鄉幾輩人渴望的公路。
當1.5公里長,3.5米寬的公路修通時,幾百村民自發放鞭炮慶祝。
公路通了,現在村里的谷子、土豆、水果、油醪糟等土特產,在家門口就被商販收走了。楊安蓉的觀賞苗木基地,雖養成深山,但卻通借助公路直通城區。
困難時刻受到幫扶,也在楊安蓉內心埋下“將愛心傳承下去”的想法。
去年當十多戶殘疾創業者遭遇豬瘟,豬全部死了。楊安蓉捐出2萬元,為每戶人送去100只一斤重的小雞。楊安蓉還與其他幾個殘疾人創業大戶一起捐出3萬余元,給受災的蹇海燕送去五頭母豬。
楊安蓉說,“困難時政府和愛心企業拉我一把。我要將愛心傳承的接力棒,交到下一輩人手中,大愛得以延續。”
幫助別人是對愛心企業最好的回饋
和楊安勞蓉一樣,彭從剛也是一位殘疾人。兩歲的時候,他患上小兒麻痹癥。
但他并未向命運低頭,靠發展種養殖和開辦農家樂,成為村上第一位殘疾人企業家。現在他的擁有4000余平米的養殖場,農家樂加上魚塘有面積有五十來畝地。還有300多畝的苗圃基地。
在他二十來年的創業過程中,獲得了涪陵區殘聯、龍湖的幫扶。感恩的彭從剛決定通過自己帶動,讓更多家庭困難的殘疾人增收致富。他每年都會不定時地給區內家庭困難的殘疾人免費贈送種母豬和160斤的飼料,同時還提供養殖技術支持。
“要說雪中送炭,送錢送米送油,這些都不算。只有龍湖這個項目,才是從根本上幫助殘疾人持續增收致富。”彭從剛介紹說,從2014年龍啟動這個項目以來,通過他送出了120頭種豬給殘疾人,種母豬所生的豬崽可由他回收,每戶人均實現了萬元增收工程。
2級肢體殘疾人蹇海燕同樣如此,靠著“溪流計劃”項目送來一頭種豬,當年就實現了萬元増收。走上養殖致富路,他擴大規模最多時養了200多頭豬。年收入最高時達到10多萬元。
增收的蹇海燕開始反哺這個公益項目,他利用自己所長,采用送種豬的方式,輻射帶動了20戶周邊家庭困難的殘疾人實現增收。
馬武鎮板橋村2組的殘疾人夏家權,就是最早送豬給蹇海燕的人。他是養殖大戶,最多時養了八九百頭豬。2014年,“溪流計劃”項目啟動后,搭建起了以夏家權負責的專業合作社為合作平臺。合作模式就是企業出錢向合作社購買種豬,贈送給殘疾人;合作社則提供免費的養殖技術和幫助銷售等后續服務。至今,這種合作模式已為涪陵區龍橋、龍潭、馬武、義和等多個鄉鎮街道的130名殘疾人免費贈送了130多頭種豬。
“殘疾人不容易,生存不易,生活更不易!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合作”是這個平臺最大的特點。”夏家權說,他至今電話都是24小時開機,隨時為他們解答各種疑問。
龍湖“溪流計劃”農村家庭困難殘疾人種養殖創業扶持項目,共資助涪陵區殘疾人種養殖創業扶持資金400余萬元,精準扶持了12個殘疾人創業幫扶基地,搭建了殘疾人致富平臺,輻射帶動了周邊730余戶農村殘疾人家庭實現增收,有力地改善了農村家庭困難殘疾人的生活質量。未來,龍湖公益基金會將在助老領域繼續投入。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做公益,做慈善,不是簡單的送油送米送錢,更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也是龍湖項目的特有之處,從接受幫扶,到轉身幫扶更多人,這個良好品質,在受助人群中擴散,將手中這朵“玫瑰”傳遞給更多人,從而使幫扶觸及面由個體向群體,產生1乘10,10乘100的翻倍效果。這樣的公益模式,是一次有益的探索,開創出全新公益慈善之路。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