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從“輸血”到“造血”——四川鹽源的產業振興密碼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梅雨鎮的烏雞養殖場已是一片喧騰。成群的烏雞撲棱著翅膀爭相啄食,農戶們彎腰撒著飼料,臉上掛著笑意。
“扣除飼料、獸藥和人工等成本后,一只雞能賺50元。”一名村民邊說邊將烏雞裝筐搬上貨車。車輪碾過村道,揚起細碎的塵埃,也碾碎了這片土地曾經的困頓——自2023年,鹽源縣3000余戶村民通過養殖烏雞,戶均增收5000元。蛻變不止于此:山脊上的光伏板正將陽光轉化為財富,果園里的蘋果跨越2000多公里直抵長三角餐桌……托底性幫扶的春風,讓這個大涼山深處的小城在產業振興中獲得新生。
產業幫扶激活內生動力
鹽源縣所在的涼山州,曾是脫貧攻堅戰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如何讓鹽源的脫貧攻堅成果更穩固?托底性幫扶政策給出了答案:立足資源稟賦,做強特色產業。
2023年,瀘州市江陽區與鹽源縣發揮幫扶資金效用,聯手推出“一元烏雞”項目——農戶只需支付1元,即可領養價值20元的脫溫雞苗。這種“政府補差價、企業保回收”的模式,點燃了農戶的養殖熱情。
在梅雨鎮杉八窩村,村集體與瀘州烏蒙山烏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簽訂協議,統一提供技術培訓、飼料標準和保底收購。成群的烏雞從鹽源賣向全國,成為農戶收入的重要來源。首批510戶養殖戶6個月實現收入247萬元,村集體增收7.5萬元。如今,“一元烏雞”累計發放超11萬只,帶動3000余戶脫貧戶參與,烏雞產業鏈還衍生出“風吹雞”等高附加值品類,銷往浙江、重慶等地,小烏雞從“山溝貨”變成“金鳳凰”。
鹽源的實踐印證了產業幫扶不是簡單“給錢給物”,而是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與地方資源。涼山州綠色啟航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亦是例證——這家曾瀕臨倒閉的蘋果包裝企業,在江陽區和中國電信的幫扶下,實現降本增效。同時通過江陽區、電信行業的“朋友圈”,憑借好口碑的發酵,與云南、浙江、攀枝花等地的水果包裝搭上線,進一步拓展了業務范圍。2024年,該企業訂單升至3000萬元,較上年增長6倍。
當幫扶從“輸血”轉向“造血”,鹽源的田野和車間里,正涌動著強勁的內生動力。
清潔能源賦能縣域經濟
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的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資源富集,年日照時數超過2200小時,但過去“風光無限”卻難掩“守著金山餓肚子”的窘迫。
2024年,鹽源與攀鋼集團簽訂鐵礦石戰略采購協議,共同開發后備礦山;引進總投資約350億元的瓏騰涼山州AI數據中心項目落地,加上規劃中的儲能項目,將讓這里的陽光和風力轉化為“數字黃金”,為這座高原小城注入新動能。
在鹽源縣白烏鎮的光伏基地,連片的藍色光伏板如波浪般向天際延伸,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十四五”期間,鹽源縣按照盆地建光伏、山嶺建風電的發展布局,建成投運風電項目12個,裝機容量108.9萬千瓦,建成投運光伏電站12座,裝機容量126萬千瓦。在建光伏項目2個,裝機容量185萬千瓦。已獲批待建光伏項目4個,裝機容量73萬千瓦。然而,輸送瓶頸制約了“風光變現”——全縣目前僅有一座500千伏變電站,即便完成擴容,也只能滿足現有項目需求。
突破困局需要頂層設計。2024年,鹽源縣協同推進電網輸送通道涼山中500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和攀西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工程項目,同時,推動總投資約13.5億元的全釩液流儲能項目落地,加快將清潔能源轉化為產值和經濟增長點。
數據顯示,鹽源可開發風、光新能源項目全部建成投運后,每年將生產清潔電能約200億千瓦時,實現年產值80億元,增加稅收13億元。
全鏈思維破解增收難題
鹽源蘋果雖頂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光環,卻長期面臨“優質難優價”的尷尬。2023年,寧波市鄞州區的幫扶團隊發現癥結:產業鏈短、品牌弱、銷售渠道單一。他們從生產端到銷售端全面介入,引入矮化砧密植技術,推廣林下養鵝模式;在浙江建起2個“銷地倉”,推動鹽源蘋果進入華東100家商超。
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加工環節。過去,40%的小果、殘次果只能低價處理,如今通過東西部協作,鹽源縣與寧波企業合作開發蘋果酒、蘋果飼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在甬鹽蘋果酒廠的車間里,蘋果經破殼、發酵、蒸餾,變成琥珀色的果酒。據了解,1公斤蘋果基酒可以賣到600元,是當地蘋果售價的120倍。
品牌化是鹽源蘋果的下一站。去年12月1日,載滿鹽源蘋果的“甬涼號”鄉村振興班列緩緩駛出西昌南站,約50個小時后到達寧波,讓東部消費者感受到來自大涼山的甜蜜問候。近年來,“鹽源蘋果節”屢在寧波舉辦,鹽源蘋果的名氣逐漸打響,“離太陽很近”的蘋果不再“離城市很遠”。
鹽源,這個曾經“被大山困住”的小城,在托底性幫扶的浪潮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振興答卷。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