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廁所時玩手機,一蹲就追劇一整集(電視?。K于還是壞事了。長沙15歲的中學生小宇(化名),最近在“蹲坑”時就遇到了個大麻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小宇平時有個壞習慣,上衛生間時總愛玩手機,且一蹲就是半個多小時。早兩日,小宇照舊在衛生間里待了很久,起身時突然感覺肛門處不對勁,用手一摸,竟然有一團“肉”掉了出來。他嚇得大叫,父母趕來一看,發現孩子肛門外脫出了一段粉紅色的、像“腸子”一樣的東西,也慌了神,于是急忙帶著小宇來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肛腸二科就診。
經該科副主任醫師王曉艷詳細檢查后,小宇被確診為“直腸脫垂”。由于就診及時,病情尚屬早期,經醫生專業復位和藥物治療后,目前小宇病情明顯好轉,未留下后遺癥。
“眼下像小宇這樣因不良如廁習慣,導致直腸脫垂的病例并不少見。”王曉艷表示,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不少人排便時沉迷于手機,無形中延長了如廁時間,大大增加了患病風險。
王曉艷介紹,直腸脫垂,通俗來說就是直腸的黏膜層,甚至全層組織向下移位,脫出到肛門外。輕度脫垂的患者,便后脫出物往往能自行縮回,但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在咳嗽、走路、站立時也會發生脫出,那時就需要用手幫忙推回。從外觀上看,脫出的直腸黏膜呈粉紅色、表面光滑,這也正是很多人誤以為是“腸子掉出來”的原因。
15歲的少年為何也會得這個病?王曉艷分析,青少年發生直腸脫垂主要與這些因素相關:不良排便習慣,長時間蹲廁所是重要誘因,很多人邊排便邊看手機,導致如廁時間遠遠超過正常推薦的5至10分鐘,超過15分鐘甚至更久,持續腹壓增大,極易引發直腸脫垂;便秘或腹瀉,長期便秘排便時過度用力,會損傷直腸周圍支撐組織,經常腹瀉則使直腸頻繁受到刺激,影響肌肉和韌帶功能,也會增加脫垂風險;盆底肌力不足,有些人天生盆底肌肉發育較差,或平時缺乏鍛煉,導致支撐直腸的“吊床”松弛無力,直腸就容易下移甚至脫出。
王曉艷提醒,如果出現這些癥狀,一定要警惕。
有腫物脫出,排便后感覺肛門有東西掉出來,初期較小可自行回納,后期體積增大,需用手托回。
肛門墜脹不適,總感覺肛門處有下墜感,排便不凈,即使剛上完廁所也仍覺得沒排完。
其他伴隨癥狀,包括排便困難、大便變細、次數增多,甚至出現便血或黏液滲出(因黏膜摩擦受損而引起的)。
一旦發現以上相關癥狀,需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輕度患者可通過手法復位配合藥物促進恢復,重度或反復發作者可能需進行手術治療。
預防直腸脫垂改善生活習慣是關鍵,如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廁不玩手機,控制在5分鐘內;多吃蔬菜、水果、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保證飲水,預防便秘和腹瀉;加強鍛煉,尤其可多做凱格爾運動(盆底肌訓練),增強肌肉支撐力。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