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長沙之眼” 覽山水洲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60度瞰全城+沉浸光影體驗,岳麓山電視塔“煥新”歸來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尹瑋
岳麓山頂的長沙廣播電視發射塔,即市民俗稱的岳麓山電視塔,曾給無數市民留下了美好回憶。8月17日,改造后的岳麓山電視塔以“長沙之眼”觀景平臺的新身份亮相,開啟試運營。
登麓山之巔,覽星城千年。“長沙之眼”一方面繼承了登高遠眺的地理優勢,游客居高臨下,可360度俯瞰長沙全景,感受城市的壯闊、山川的秀麗;另一方面發揚了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的創意優勢,市民漫步夜游,“光影魔法”為大家跨時空還原橘子洲焰火、江天暮雪、流星雨等奇景。
故地重游,一首難忘的青春回憶曲
站在河東江畔西望,岳麓山優美的山脊線中段有一處明顯的“突起”,這就是始建于1987年的岳麓山電視塔。除了承擔廣播、電視信號發射的“本職任務”,早在電視塔設計之初還明確了觀光功能。1992年完全建好后,就對外開放了旋轉觀光廳,直至2013年因設施老化而關閉。
這十余年的開放,給廣大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千禧年前后,很多情侶都把電視塔選為約會地點,在旋轉觀光廳留下一把“同心鎖”,鎖住彼此的情愛。因此盡管已成“江湖傳說”,但很多市民對電視塔仍念念不忘,呼吁“喚醒城市天際線”。
這不,記者17日一大早趕到電視塔下,就看到了人潮如織的景象。盡管入口的名字已被“長沙之眼”取代,但很多“老長沙”還是透過電視塔的經典外形,一眼就認出了這位老朋友。“崽呀!你爹我小時候還在上頭吃過飯!”記者耳旁此起彼伏的感嘆聲,仿佛交織成一曲難忘的青春之歌,故地重游的游客迫不及待地與同伴分享這些珍貴美好的回憶。
憑欄遠眺,一堂生動的鄉土地理課
全新亮相的岳麓山電視塔,對外有了一個新名字——“長沙之眼”城市觀景平臺。為什么要叫“長沙之眼”?帶著疑問,記者“逮”到了正在檢查各處細節的天擇城旅總經理陳葉。“‘長沙之眼’,寓意在這里大家能全方位領略長沙之美。”頓了頓,陳葉補充道,“同時‘長沙之眼’也見證了長沙的前行與發展。”
全方位領略長沙之美,的確是“長沙之眼”的一大優勢。
近來流行在岳麓山頂看日出、賞日落,但主要觀景點視野較窄,基本只能朝向橘子洲、梅溪湖等固定方向。記者注意到,“長沙之眼”的塔下空間也是如此,雖然正對著橘子洲頭,是一處絕佳取景點,但五一廣場方向被樹木遮掩,看不到國金中心的身影。
這樣的遺憾到了塔上就不存在了。那里的360度高空觀光廳,也就是過去的旋轉觀光廳,海拔足有324.5米。在長沙城區,位置比它更高、視野比它還開闊的“對手”真沒幾個,真正做到了“一覽眾樓小”。
憑欄遠眺,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可見到現代化樓宇、道路、橋梁,以及墨綠的山丘、湛藍的河湖。特別是穿城而過的湘江,碧波如鏡,倒映出樓影幢幢。游客劉女士不禁感嘆:“早就知道長沙是‘山水洲城’,過去一直沒有直觀感受。這次登塔,一目了然。”
光影賦能,一次穿越的長沙文化行
陳葉說“長沙之眼”見證了長沙的前行與發展,一方面是指從1987年到2025年,長沙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各種沉浸式體驗,讓大家直觀地感受長沙千百年來的變遷。
穿過大門,沿塔下戶外空間右側的樓梯而下,來到負一層藝術空間,迎面而來的是“星城記憶畫廊”。這里懸掛著1908年德國建筑師恩斯特·伯施曼拍攝的長沙府文廟大成殿等眾多精美的老照片,把記者思緒帶回到百年前的長沙古城,令人不禁想要了解更多這些老照片、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候梯廳也被“長沙之眼”玩出了花樣,這里被布置成270度全息觀影空間。除了岳麓書院等現存古建,還通過媒體藝術手段再現了“文夕大火”前的長沙古城模樣。
如果是夜間游玩,乘坐38秒的電梯抵達360度高空觀光廳后,將開啟全新體驗。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玻璃,這時候成了投影屏幕。窗外的真實景色與投影的創意內容疊加交織,或是橘子洲焰火,或是雪花飄飄,或是漫天流星雨。可惜記者來的時候是上午,無從得見這奇異的“光影魔法”,具體如何還待各位讀者親身體驗。
“長沙之眼”的塔下戶外空間、負一層藝術空間均為免費開放。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