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日前,位于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南環第五組團一居民樓架空層里的“家門口的海棠民情站”啟用。今年以來,該街道共打造272處“家門口的海棠民情站”,民情站建到家門口,既方便“海棠先鋒”收集民情民意,也成了居民休息交流的好去處。
“小區里的健身場長滿了雜草,下雨天很滑,健身器材都成了擺設。”近日,家住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南環第五組團的孟師傅,在“家門口的海棠民情站”向“海棠先鋒”周燕芬提了一條意見。周燕芬立即與孟師傅等居民一起查看現場,拍攝場地照片并做了詳細記錄,在“海棠先鋒”工作例會上將居民意見提交到南一社區黨委。經過各方協商,依托街道民生小事項目,健身場很快鋪上了嶄新的地膠。
事實上,就在幾個月前,孟師傅家樓下的“家門口的海棠民情站”還是一處架空層雜物堆積點。社區在多次聽取民情民意后,決定“變廢為寶”,清理堆積的雜物,安裝座椅,布置氛圍,將其打造成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要陣地。
對“海棠先鋒”周燕芬來說,“家門口的海棠民情站”已成為她常態化聽民情民意的重要載體。“在海棠民情站,大家一起聊家常,對社區、物業各方面的意見不自覺就說出來了,我能聽到真心話。”僅在南環第一社區,利用居民樓架空層打造的“家門口的海棠民情站”便有6個。
今年以來,吳門橋街道持續深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用好海棠先鋒聯系走訪機制,找準“小切口”,實現“大突破”,在居民樓架空層、小游園、路邊長椅等居民日常聚會點打造272個“家門口的海棠民情站”,讓“海棠先鋒”在微網格內有了聽民情專屬陣地,讓居民不出小區便能快捷反映問題,形成“海棠先鋒”和居民群眾之間的良好互動,雙向奔赴。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