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6日電 (馬靜)“中國要建立金融強國,也需要將金融穩定保障基金作為中國國家重大金融風險處置后備資金池和金融穩定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
陸磊指出,當前中國還面臨全球通脹超預期、俄烏戰爭、美聯儲加息、疫情防控壓力等五方面風險挑戰,金融管理部門要加快《金融穩定法》落地實施進程,并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陸磊 來源:主辦方提供
金融業風險總體收斂
會上,陸磊代表報告起草組發布了《2022中國金融政策報告》(下簡稱《報告》)。根據《報告》,當前中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成效顯著。從金融業來看,總體穩健運行,風險總體收斂。
《報告》顯示,從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來看,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總體穩健。截至2021年四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3%,較一季度下降0.07個百分點;全行業撥備覆蓋率達196.91%,一級資本充足率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達12.35%和10.78%。證券行業方面,證券公司總資產和凈資產繼續以較快速度增長,根據證監會2021年對全體證券公司的評級結果,BB級(含)以上風險管理能力較強、在市場變化中能較好地控制業務擴張風險的證券公司達全行業80%以上。
從重點領域來看,多方面風險得到有效管控,金融體系防范外部風險沖擊的韌性進一步提高。首先銀行方面,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處置取得階段性成果。除依法接管包商銀行外,還會同有關地方政府和部門有效化解了錦州銀行、恒豐銀行等中小銀行風險;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2021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評級結果,高風險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從2019年三季度的649家峰值水平連續6個季度下降至316家。
其次,影子銀行方面,中國高風險影子銀行與國外不同,具有典型的“體系內”和“類信貸”特征,從2017至2021年共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25萬億元,過去兩年壓減11.5萬億元。
再次,資管行業方面,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存量整改計劃,銀行理財步入全面凈值化新階段,業務模式逐步回歸資管本源;2021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占比92.97%,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增加23.89萬億元。
最后,地方政府債務方面,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2022年1月20日,廣東省宣布如期實現存量隱性債務“清零”目標,成為全國首個基本完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清零的省份。
加快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
“從去年以來的內外部形勢變化來看,還需關注多方面的風險挑戰。”陸磊提到,外部風險主要包括三點:一是全球通脹超預期、普遍性上升。二是俄烏沖突導致全球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快速抬升并保持高位波動。三是美聯儲將可能快速、大幅加息和縮表。同時近期國際金融市場在多重因素沖擊下出現較大波動。內部風險則包括兩點,一是“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導致中國面臨的輸入性疫情壓力增大。二是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金融風險防控壓力不容忽視。
陸磊提出,要進一步發揮金融體系的基礎性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功能,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需要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管理部門三方面著手。
金融機構方面,一是需要積極主動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科技創新、綠色低碳、先進制造業等領域,更多開發符合科技、小企業、朝陽產業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推動金融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要進一步做好跨期風險管理工作,積極用好金融機構在價格發現中的天然優勢,克服順周期思維,有效管理和調節自身的順周期行為,探索以豐補歉的跨期風險管理方法,在防范金融風險特別是重大金融風險中發揮更大作用。
金融市場方面,一是要提升金融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通過改革開放增強金融市場優化升級的內生動力,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繼續積極引進國際金融業的標準和準則,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增強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現代化。二是要增強金融市場的風險吸收能力,有效發揮金融在宏觀經濟中的風險“做市商”作用,發揮金融市場的蓄水池作用,有效對沖、吸收和轉化經濟運行中積累的風險矛盾,為“六穩”“六保”創造有利的金融環境。
金融管理部門則要堅守底線,保障金融體系平穩健康運行。一是要加快《金融穩定法》落地實施進程。要在充分總結國內外金融穩定實踐經驗以及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修改金融穩定法草案,繼續積極配合立法機關推進后續立法工作,加快《金融穩定法》落地實施。二是要加快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要繼續完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資金管理和使用方式,創新金融穩定保障基金資金來源,制定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動用細則,形成與現有存款保險基金和行業保障基金相互補充、協同配合的高效金融安全網。(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