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3月M2(廣義貨幣)同比增長9.7%,較上月有所回升;人民幣貸款增加3.13萬億元,同比多增3951億元。其中,居民部門同比少增;企業部門同比多增主要來源于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0.6%,創近8個月新高。
中國民生銀行(600016)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整體上看,當月金融數據超出預期,社融分項較為全面增長,反映金融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下,寬信用效果開始顯現。但同時也要看到,新增信貸結構改善尚不夠明顯,與居民消費相關的信貸增長弱于去年同期。未來,外部形勢更趨復雜多變,穩增長任務仍然艱巨。
M2增速回升,社融增速創近8個月新高
3月末,M2余額249.77萬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個和0.3個百分點;M1(狹義貨幣)余額64.51萬億元,同比增長4.7%,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2.4個百分點;M0(流通中貨幣)余額9.51萬億元,同比增長9.9%。一季度凈投放現金431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M2出現回升,是2021年3月以來的第二高點,接近第一高點2022年1月的9.8%。溫彬認為,M2增速較快回升,一是財政政策靠前發力,財政支出力度加大,3月財政存款減少8425億元,同比多減3571億元。二是信貸加大投放力度,派生能力增強,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13萬億元,同比多增了4000億元。三是去年3月M2增速較2月下降0.7個百分點,基數也有一定程度回落。
M1增速與上月持平。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這主要源于之前受春節錯期影響而大幅波動的增速基數趨于平穩。不過,當前M1增速仍屬明顯偏低水平,這一方面與樓市處于寒潮期直接相關;同時,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經營和投資活動較弱,也是M1持續處于低增速的原因。
社融方面,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25.64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增速創2021年8月以來新高,即近8個月新高。3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4.6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28萬億元。2022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2.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77萬億元。
從細項來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委托貸款、企業債券凈融資、政府債券凈融資、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均表現為同比多增。其中,政府債券凈融資1.58萬億元,同比多9238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1.31萬億元,同比多4050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8.34萬億元,同比多增4258億元。這三項共同構成了社融增量最主要的支撐項。政府債券的變化顯示實體經濟自主融資依然有待改善。
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3951億,結構有待改善
數據顯示,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01.01萬億元,同比增長11.4%,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2個百分點。3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13萬億元,同比多增3951億元。拉長時間段看,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8.34萬億元,同比多增6636億元。溫彬認為,“在上月金融數據不及預期之后,3月金融數據全面超出預期。總量數據超預期增長,體現了金融靠前發力支持穩增長。但信貸結構的變化反映出需求壓力仍然較大。”
從企業部門來看,一季度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7.0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23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95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80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81億元。王青分析,3月票據融資同比多增4712億,企業短貸同比多增4341億,反映銀行在經濟下行期避險情緒依然較為濃烈,更愿意通過票據和短貸沖量滿足監管要求。這也與3月票據利率整體走低相印證。
從住戶部門來看,一季度住戶貸款增加1.2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94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07萬億元。
從3月當月來看,居民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分別新增3848億元和3735億元,同比分別少增1394億元和2504億元。光大銀行(601818)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3月居民信貸同比少增,短期、中長期貸款同比少增,主要是國內局部散發疫情對內需抑制,同時,國內房地產市場整體處于恢復階段,房地產銷售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仍需要一段時間。”
王青表示,3月金融數據顯示總量溫和回暖,結構依然不太理想的特征。這表明在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偏弱,前期貨幣政策加大實施力度尚未充分傳達到實體經濟。
王青判斷,下一步按照穩增長“政策措施靠前發力,適時加力”的要求,二季度降準降息的概率在加大。其中,降準能夠切實提升銀行放貸能力,而降息則有助于激發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同時也是緩解樓市下行的關鍵所在。預計全面降準和政策性降息有望最早在4月落地,這將引導后續金融數據延續總量回暖勢頭,信貸和社融結構也將逐步改善。
(作者:邊萬莉 編輯:包芳鳴)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