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平谷區委區政府主辦的為期一個月的“教育助力農業中關村建設暨首都大學生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進入收官階段。
京內外62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學生在平谷集體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來自科技小院、博士農場、創業青年、歸國人才、高校學子等領域的10名青年代表,圍繞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暢談體會,共話發展,加速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達品表示,同學們深入田間地頭和百姓家中,組織開展“村課”“村耕”“村播”“村晚”等特色活動,了解“人、地、事、物、情”,學習農業知識,下過田地,摘過大桃,也加深了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感情;回到校內,要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做出新貢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狄濤表示,對于我們建設一流農業中關村,打造具有全國引領力和全球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近年來,平谷區聚焦教育科技人才聯動推動農業中關村建設,正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北京篇章的平谷答卷。注重教育引領,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9所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蔬菜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道地藥材重點實驗室等相繼落地。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加速推進。注重科技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要素聚集,一批農業領域科創企業入駐,科技小院加快布局。注重人才匯聚,推出人才十條,創建“博士農場”117個,匯聚13位院士、411位博士來當“農場主”,打造大學生在京創業安家第一站初具成效。一批創新成果不斷呈現,成為引領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高地,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生動實踐。
為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支持平谷加快建設一流農業中關村,做實做強農業產教融合新高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平谷區共同發布了《匯聚首都教育資源 助力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工作方案》,通過聯合科研聚力攻堅、產教融合聚能發展、勞動教育聚智創新,將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資源轉化為區域發展優勢;平谷區發布“支持青年人才發展六大計劃”,著力打造大學生在京創業安家第一站;打造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中心和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著力打通農業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和從學校到創新創業的“最后一公里”。
經過1個月的實踐活動,平谷區各實踐單位與高校主動對接合作,已形成50余個合作共建亮點,其中,大華山鎮與北京工商大學共建高酒精度桃酒及桃味啤酒釀造項目,延長大桃產業鏈;峪口鎮、夏各莊鎮與北京農學院合作共建鄉村振興驛站,作為高校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平谷第一站”;鎮羅營鎮與河南農業大學合作,圍繞國家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校地強強對接,在高校學生培養、地區經濟發展及人才引進等方面實現雙向奔赴。
千名大學生同上三場思政課,全面了解平谷發展歷程和特色產業。深入“博士農場”、科技小院、產銷合作社、繁育基地等,實地體驗大桃、玉米、西紅柿、有機蔬菜、地黃中藥的種植、采摘、裝箱售賣等勞作,參與培土、除草、測繪等活動,通過實踐鍛煉,積累勞動經驗。千名大學生化身“鄉村主播”,推介平谷好物美景近萬次,發布創意短視頻1000余條,全網突破千萬觀看量,大學生們以創新活力將平谷進一步推向全國全世界。在親農大舞臺上演繹精彩節目,村民與大學生濃情聯歡,以舞臺促交流、增感情,以活動賦能鄉村和美發展。豐富多彩的品牌活動,為學生們搭建了展示自我、服務鄉村的多元化平臺。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