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走進塔城丨國產采棉機里的農業智慧與力量
過去,一個拾花工一個采棉季得連續拾花60天,一天可采幾十公斤棉花。如今,一臺六行自走式采棉機,采摘、壓縮、打包,一氣呵成,15分鐘就“吐”出“大金蛋”,一天可采500畝棉花,相當于900至1000人采摘一天;采棉機采凈率高達96%以上;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各種專利223項,其中發明專利45項……
這里是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缽施然”),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智能農機制造高新技術企業,新疆棉花產業鏈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
8月13日,2024自治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位于烏蘇市的缽施然,只見展覽大廳內,涂有一身“中國紅”的三行自走式采棉機、懸掛施肥播種機、折疊式聯合整地機、液壓翻轉調幅犁等一字排開;組裝車間內,機械臂按規程移動,組裝采棉機像搭積木一般。
8月13日,2024自治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位于烏蘇市的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圖為展覽大廳內的采棉機。虎瑞 攝
“缽施然研發的產品操作簡單,性價比高,是獲得國內外市場青睞的最大優勢。目前,產品除銷往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外,還遠銷國際市場。優勢的秘訣,在于科技創新。”缽施然人事行政經理巫漢林言語中透著自豪。
作為全國最大的棉產區,新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啟動了采棉機研制工作,但始終未能攻破核心技術,多功能采棉機多年來依靠國外進口,價格昂貴,于是缽施然便有了自主研發多功能、高效率采棉機的想法。
2009年,缽施然作為浙江援疆企業,到烏蘇市投資建廠。從最初的牽引式到眼下的自走式,從三行到六行,從箱式到圓捆打包,15年的精耕細作,缽施然在國產采棉機市場中“遙遙領先”,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生產的三行圓捆打包采棉機實現了國產該領域零的突破,六行機也達到國際水平。2023年產值達4.98億元,市場占有率達42.14%。
“一臺采棉機有3600個零部件,精密組裝環節尤為重要。”缽施然自制中心總監張孔新介紹,2023年,缽施然通過改擴建項目引進2條采棉機零部件生產線,引進數字化加工設備,折彎機器人、焊接機器人、龍門洗和數控中心加工車床等,成為企業智能化、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引擎,實現采棉機零部件70%自制,本地生產本地組裝,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
“此外,因采棉機各工作元件之間參數配合合理,使得采棉機采凈率高、采摘下來的籽棉品質好,非常接近人工采棉的品質。”張孔新說。
走進烏蘇市頭臺鄉汪家莊子村農機大院,院內停放的采棉機格外醒目。2021年,汪家莊子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并經過“四議兩公開”,與缽施然對接,以按揭的方式購買了2臺三行自走式采棉機,滿足村民采棉需求的同時,開展勞務創收壯大村集體經濟。“采棉機由村集體投資、運營,以去年采摘季市場價格為例,采摘一畝棉花收費160元,比市場價格低20元,累計為村民節約采棉費用32萬元。”汪家莊子村黨支部書記康春光說。
8月13日,2024自治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位于烏蘇市的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圖為組裝車間內智能機械臂在安全有序工作。虎瑞 攝
今年,汪家莊子村與缽施然公司簽訂協議,將一座廠房租賃給缽施然公司,建成農機維修、保養、售后服務中心,為棉農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務。
“目前,公司在烏蘇市、烏魯木齊市、沙雅縣、阿拉爾市建立了四大生產基地,建成售后服務網點10個,計劃到2025年建成26個售后服務網點,實現整個南北疆銷售服務全覆蓋。”巫漢林說。
在50余名研發人員共同努力下,缽施然圍繞棉花生產全過程,研發生產了從犁地到播種、從田管到采收、從秸稈還田到殘膜回收的六個系列13種農機。
眼下,缽施然公司仍在挑戰一個個技術難題。“接下來,蘋果、香梨、紅棗采摘機的研發已經成熟,此外,針對普通農戶,我們也研發了小型采棉機,在農業其他領域的農機需求上積極探索。”缽施然二手農機整裝部經理高飛說。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