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社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中堅力量。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托農業合作社,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農業機械訂單作業等全程服務,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東坡區】
大型農機轟隆響 種田致富有盼頭
“目前,我們正在加緊備耕工作,大部分土地已經整理完畢,育秧已完成一部分,待春分節氣后開展播種工作,預計4月中旬完成播種。”3月16日,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顏麗敏介紹,今年合作社春耕播種面積將達到83600余畝,分布在東坡區、仁壽縣、青神縣、洪雅縣等地。
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由受國務院表彰的“全國種糧售糧大戶”李相德于2014年5月發起成立,現有社員860人,先后流轉土地52600畝,輻射周邊農戶上萬戶4萬余人,農機社會化服務8萬畝。
據了解,合作社擁有大型農機160余臺(套),烘干機和插秧機均居為西南三省之首。其中,6行乘坐式插秧機52臺,每天可插秧上千畝;15噸糧食烘干機65臺,每天可完成1500噸的烘干量,約2000畝田的黃谷。“西南三省在收割時總是陰雨綿綿,這些農機每年至少為周邊農戶挽回上千萬元的損失。目前,各環節作業機械齊全,同時還在不斷引進新型高效農業機械。”顏麗敏介紹。
據介紹,合作社25臺植保無人機每天作業面積超過2400畝,為超過10種農作物提供作業噴灑,為近千用戶提供無人機植保服務。
2020年4月28日,合作社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110家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之一,在全國農民合作社500強排名前七、西南第一。
下一步,合作社將加大土地托管、代耕服務面積,充分發揮合作社社會化服務,鼓勵社員及農戶適度規模種植,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和資金入股加入合作社共謀發展。“我們每年對全體工作人員及社員進行相關技能培訓、演練,使廣大社員進一步掌握相關種植技術,成為開展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和生力軍,讓更多想種田的人能種田,并且能賺錢。”顏麗敏介紹。
【彭山區】
機械化育秧助春耕 節本增效促豐收
驚蟄過后,隨著氣溫升高。彭山區成林農機專業合作社搶抓晴好有利時機,陸續啟動今年的大春育秧工作。為培養出優質健壯的秧苗,合作社采用全程機械化作業,通過育秧新機具、新技術,提高秧苗的質量和育秧效率,同時降低育秧成本,為夏糧豐產豐收打好基礎。
3月17日,記者在合作社的育秧工廠看到,育秧流水生產線忙個不停,填土、施肥、灑水、播種、覆土,所有工序都由機器一次性完成。工人們只管加料、擺盤、收盤,在機械的幫助下,育秧工作顯得十分便捷高效。由于國家惠農政策力度加大,農戶們種糧積極性高漲,今年合作社收到的育秧訂單又增加了。正在流水線旁忙碌的合作社負責人王程淋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了機械化育秧和機插秧的補貼力度,廣大農戶也逐步認識到了工廠化育秧的好處,今年我們合作社的訂單也越來越多。有了現代化的機械,我們就能按時甚至提早完成育秧任務,工作效率比之前大大提升”。
據王程淋介紹,目前,合作社已擁有插秧機、旋耕機、激光平地機等大型機械近百臺,可實現水稻育秧、插播、日常管理、收割,以及烘干等全流程機械化操作,截至目前,已幫助農戶代耕代種600余畝,同時,還常年聘請周圍農戶務工,多途徑提高農戶收入。
“機械化生產不僅使得耕作效率、質量大大增強,而且給了更多年輕人留在鄉村奮斗的理由。”王程淋說,成立合作社,科學種田、種田更科學,告別那些不必要的重體力勞動,也能克服不利天氣對水稻的育秧、晾曬等影響,讓年輕人有了學習和堅持的動力”。
【洪雅縣】
農機進農田 高效忙春耕
一年好景看春耕。近日,記者走進洪雅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廣示范點之一的止戈鎮蓮花村高標準農田,這里集中連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達350畝,全部為高標準農田,統一實行機播、機收,施用沼液。
據了解,洪雅作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全省推廣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該技術能充分發揮邊行效應和大豆固氮養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條件、提升土壤地力,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增收一季大豆,綜合效益顯著。
“合作社之前實施的是黑麥草和青貯玉米輪種,今年將大力擴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洪雅縣瑞志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范瑞明者介紹,如果合作社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種植黑麥草,黑麥草收割后帶狀種植大豆玉米,每畝土地收益可增加800至1000元。
目前,正值黑麥草的收割季節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季節,瑞志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智能農機手遙控無人機對農田施肥,在完成施肥的農田,又有多臺旋耕播種機來回穿梭播種。
“旋耕播種機一天可完成近百畝的播種,相比人工播種,效率提高了幾十倍,成本降低了十多倍,機械自動化明顯提高了春耕效率,有效減輕了農業生產的負擔。”范瑞明告訴記者:“正因如此,我們才有信心在3月內,同時完成黑麥草的收割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在今年春耕備耕工作中,該合作社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生力軍”優勢,從種到收,有播種機、收割機、無人機;從收到賣,有烘干廠房、儲備倉庫,現代農業助力春耕備耕更輕松。此外,該合作社還積極探索“替農民種地、給農民打工”土地托管運營模式,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開展平田整地、配方施肥、機播、統防統治、土地深松深耕等作業,全力為農民提供春耕優質服務,為農業豐產豐收提供保障。
范瑞明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將進一步把土地進行規模化整合,開發新技術、應用新產品,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實現合作社和老百姓‘雙受益’”。
【丹棱縣】
科學種糧有章法 農旅融合獲多贏
“今年縣上退經還耕的一千多畝稻田也交給合作社管理,我們正在移栽果樹,然后按標準打造稻田,等5月份插秧后我們還要放養魚苗,最大限度向土地要效益。”3月15日,丹棱縣科學糧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黎可學忙得不可開交,他一邊安排位于仁美鎮雄義村的秧母田育秧事宜,一邊協調隔壁高河村和里仁社區退經還耕土地上的青苗賠償、稻田改造等工作,確保新改造的稻田在5月份全部插上秧苗。
2015年,黎可學創辦丹棱縣科學糧油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 356人,合作社示范基地面積 200畝,糧油種植面積兩千余畝,主要從事綠色糧油作物生產,是四川省、眉山市示范性專業合作社,也是丹棱的科普基地之一。
“如果純粹的種糧食,確實很難賺錢,但是我們合作社有增收的‘秘密武器’!”黎可學口中的“秘密武器”就是魚稻共生的種植模式,以及由此帶來的觀光農業收入。黎可學告訴記者,以前傳統種植水稻,每畝產值1200元,稻田養魚模式后,每畝可出售生態魚200斤,產值3000元。而大米品質也得以提升,價格比以前翻了三倍以上,每斤售價達8元。據統計,通過稻田養魚(根據情況放羊適量甲魚和鴨等)方式,黎可學每畝稻田收入將比原來高出4000多元。與此同時,通過在稻田基地舉辦丹棱縣農耕栽秧文化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體驗式會節,吸引大量旅客前來游玩,由此產生的附屬收入也十分可觀。
據丹棱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農技專家介紹,魚稻共生模式十分科學,魚類能充分利用雜草、浮游生物、微生物等,可直接食用水稻害蟲,而魚類活動本身又可以讓稻田雜草無法生存,從而避免了雜草與水稻爭光、爭肥、爭水的矛盾,既可以培肥稻田,解決稻田內病蟲害防治的問題,提升稻米質量,保證稻田的生態平衡,還可獲得綠色環保、營養豐富的魚產品。
據黎可學介紹,合作社成立以來,也面臨糧油生產面積減少、入社群眾減退等現實困難,但隨著各級黨委政府將糧食安全上升到空前高度、增產擴面的舉措得到全面落實,自己的合作社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下一步,合作社在確保糧油生產的基本前提下,將借力鄉村旅游,在“造景美田”上下功夫,讓稻田“可賞可玩”,進一步增加糧食產業附加值,提升合作社群眾種糧積極性。(記者 趙會 王允浩 羅俊涵 彭威楠 )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