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賦能鄉建,文化追求共富。杭州的鄉村,都在建“文聯”,這還真是新鮮事。
《人民日報》客戶端9月26日報道: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以“藝術鄉建”促文化共富;徑山村文聯授牌儀式,近日在該村文化禮堂舉行。余杭區12個鎮(街),至今全部建立了文聯組織,基層文藝愛好者有了自己的“文藝之家”。
鄉村之于中國人,是立足之根;鄉村的古老文化,承載著我們無盡的鄉愁。鄉建,建的既是鄉村,也是中華兒女無處不在的鄉愁。秋分節氣,“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主會場落地浙江嘉興平湖,在節目里,虛擬的仿真“數字人”谷小雨,娓娓道來古畫《耕織圖》的歷史淵源,以動人之姿,展現裊裊江南的婉約風韻;只此耕織,沁人心脾,“一秒入宋畫,世間已千載”。
藝術鄉建也是文化鄉建,是“溫暖相見”,是“文化化人”,為鄉村塑形鑄魂,為共富創造活力。
今天的藝術鄉建,沒有固定的“范式”,首先就應該是“百花齊放”。在湖州安吉,不久前發布了首版“藝術鄉建地圖”,安吉的藝術原鄉點位,清晰地一一呈現。其中,“昌碩故里翰墨鄣吳·書畫原鄉”,對應的是昌碩大師故里鄣吳鎮;“竹海水鄉梅溪有戲·戲曲原鄉”,對應的是梅溪鎮;“千年豐城筆下云鴻·文學原鄉”,對應的是安吉的孝豐鎮……
藝術從來都是“人”的藝術。藝術鄉建,同樣要“以人為本”。文藝人才或歸鄉或引進,他們成為鄉村藝術的啟蒙者、激活者、提升者。
杭州富陽東洲街道黃公望村,是元代畫家黃公望隱居地,入選全省首批“未來鄉村”,人文資源得天獨厚。為打造“公望文化”品牌,黃公望村吸引了臺灣書畫家傅申、漫畫家蔡志忠、作家李杭育等藝術家入駐。桐廬籍著名作家陸春祥,從杭州日報報業集團退休后,回到家鄉,“以愛察今,以心為文”,在富春山下創辦了陸春祥書院,其中的少年文學院在年初開班,邀請諸多全國文藝名家來講課,辦得生氣勃勃。
將藝術鄉建落到實處,需要鼓勵創新創意的點點滴滴。余杭徑山鎮打造一批鄉村藝術場景,不僅創建徑山畫院、重現宋韻民居,而且培育藝術民宿。民宿是重要的“文化的散點落腳點”,在徑山鎮徑山禪茶新村的“大醉民宿”,為客戶贈送本土作家著作簽名本,小小一個舉措,富有創意,給人驚喜。地處紹興新昌巧英湖村的“七間半藝舍”民宿,與浙師大達成聯合培養學生的協議,被授予“英湖國際水彩畫家村”稱號,知名畫家、美院師生成為畫家村里的常客……
藝術鄉建,需要不斷探尋挖掘民間文藝潛能,激活鄉村文藝資源稟賦;我們不僅要下鄉“送文化”,更需要長期“種文化”,讓村民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最終變成“創造者”,村民們完全可以成為“主力軍”。如今在紹興鑒湖街道坡塘村,這個蓮花落始祖唐茂盛的故鄉,其蓮花落培訓班甚至吸引了來自法國、約旦等外國的訓練生。文化共富是精神共富,這樣的精神共富,也可以是世界性的。
藝術鄉建,以“美”相見!一分文藝耕耘,一分共富收獲。藝術鄉建永遠在路上,文化共富就在田間地頭!(評論員 徐迅雷)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