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繳費、移動支付、掃碼點餐、遠程教學、掌上醫療……在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網絡的現代社會,自2020年以來更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加速推進發展:不能出門的日子里要靠在線接龍或本地生活服務平臺下單買菜,能出門的日子里要用打開小程序出示實時的健康碼——非網民群體無法接入互聯網,除了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的服務體驗,還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從年齡分布看,60歲及以上老年群體是非網民的主要群體。截至2020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非網民群體占非網民總體的比例為46.0%。
即便已經有部分老年群體出于娛樂或消遣的需求,開始主動學習使用微信、美團、抖音、百度等App,但在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老年群體觸網行為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60.7%的老年群體在使用App時面臨不會使用、字體看不清、無法求助、不會安裝升級等現實困難。App等網絡應用的適老化升級,仍待進一步完善。
60歲及以上老年群體 網絡普及率僅為38.6%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2月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群體的網絡普及率僅為38.6%。而今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也就是說,仍有近1.6億的老年人,尚待走上網絡時代的“高速路”。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非網民認為不上網帶來的各類生活不便中,由于沒有“健康碼”而無法進出一些公共場所位列首位,占非網民的27.2%;其次是無法現金支付,占非網民比例的25.8%;買不到票、掛不上號占非網民比例的24.9%;線下服務網點減少導致辦事難、無法及時獲取信息的比例分別為24.6%和22.9%。
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空巢老人規模不斷擴大。全國老齡辦披露,2020年空巢老人達到1.18億,預計至2030年空巢老人將超過2億。艾媒咨詢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對于空巢老人而言,買藥、做飯甚至外出等日常生活問題,都需要有專人代勞。因此,老年群體的基礎生活服務問題亟待解決。生活服務類App或程序,或許能滿足其所需。
界面簡潔+明確引導 成中老年網民主要訴求
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印發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七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細化了面向老年人的各項服務措施。
工信部亦于2021年1月起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首批完成與老年人等群體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115個公共服務類網站和43個手機App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
據報告中針對“中老年群體App使用的主要訴求”的調研結果顯示,界面更簡潔、有明確的引導、少一些廣告是中老年群體在使用App時的主要訴求。根據這些訴求,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通訊類App,進行默認字體放大,并添加了功能指引;以抖音為代表的娛樂資訊類App,通過線下溝通會優化產品;以美團為代表的生活服務類App/小程序,增加了語音點外賣、線下門票預訂關懷版專區等功能;以京東為代表的購物類網站,在今年618期間,上線了專門為老年用戶量身定制的“長輩模式”,令退換貨的操作都變得更方便。
但在升級改造的過程中還是會有問題出現,比如某些App的“老年版”只會在首頁字體變大,一旦點擊應用進入二級頁面,字體大小還會恢復到常規模式。更多的App,除了在視覺上用字體放大功能來解決中老年群體的閱讀障礙外,還需在使用界面簡潔和明確引導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適老化升級。
此外,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多地也通過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日常應用普及行動、組織舉辦知識講座和培訓指導、提供他人代辦服務等方式,便捷老年人群體,彌合“數字鴻溝”。
“全面數字化給老年群體的網絡使用帶來了更多挑戰,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一起建立一個具有包容性、能夠產生多方數字信任、充分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數字社會。特別是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老年群體如何能用、易用App成為挑戰,也是社會各界最關心的問題。”艾媒咨詢分析師表示,App等網絡應用的適老化升級,對協助中老年群體實現有品質、有尊嚴的數字化生存至關重要,在這方面仍需持續加碼。
51%中老年群體 日均上網時長超4小時
隨著智能終端適老化改造的深入進行,我們欣喜地看到,互聯網的門檻在老年人面前變低了。但在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互聯網便利的同時,新問題亦隨之產生——部分老年人沉迷網絡,成了令兒女親人發愁的“網癮老人”。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調研數據顯示,全國網民的日均上網時長為3.74小時。而在報告對“中老年群體每日上網時長與全國網民對比”的調研中顯示,有51%的中老年群體日均上網時長超過4小時。
在移動內容平臺趣頭條發布的《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中也顯示了該趨勢:在100萬老年人用戶中,有1900人在趣頭條單個App上在線活躍時間超過10個小時,4000人在線活躍時間超過8個小時,而日均活躍時間超過6個小時的老人超過1.2萬人。
報告數據還顯示,手機已經成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資訊、娛樂工具,其中資訊、小視頻、小說、小游戲等功能緩解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獨,但無意間也成為眾多老年人生活的寄托和依賴。
老年人對網絡互動激勵 更敏感和偏愛
老年人退出職場后閑時增多,他們需要新的精神寄托,而互聯網很容易就充當了這個陪伴的角色。如同那些沉迷于游戲的年輕人一樣,對于老年人,網絡不僅可以打發時間,也是可以獲得價值補償的地方。因為要幫忙照顧年幼的孫子,柯阿姨從今年年初開始就一直留在廣州,和家鄉的姐妹沒辦法見面,全憑每天在微信群里語音聊天交流感情,對于她來說,這是忙碌的一天里最能放松的時刻:“有時候聊得興起時,連睡午覺手機都在手上握著,看電視時也是。”柯阿姨表示,有時候會覺得自己這樣的習慣會影響到孫子太早接觸網絡或電子設備,甚至曾經咬咬牙說不再使用微信甚至智能手機,但最后還是“敗下陣來”。
除了互動交流,老年人相比于年輕人對網絡互動激勵還更敏感和偏愛,《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日均領取2732枚金幣,高于40-60歲用戶領取的2142枚,而20-40歲用戶對金幣的反應較弱,只能領取2023枚。
網絡互動和激勵獎賞恰恰彌補了老年人生活中的價值和情感缺失,長久積累,老年人對互聯網產生了更緊密的心理依賴。
在客觀環境以及主動需求的雙重影響下,老年群體的在網時間更長、使用場景日趨多元,是個必然的趨勢。主動擁抱新技術新科技,是人類進步的標志,但我們不應讓這種觸網行為,成為老年群體無可奈何下的選擇。畢竟,再精彩紛呈的網絡世界,也代替不了親情的陪伴。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