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腐”里鑿通途
桂林外環高速“最難隧道”實現雙洞貫通
□本報記者劉健 通訊員黃夏
(資料圖)
近日,桂林外環高速公路“最難隧道”——王家村隧道雙洞順利貫通。現場建設者歡呼雀躍,這條在豆腐般松軟的全Ⅴ級圍巖中掘進的隧道,經過現場建設者日夜奮戰,終于實現雙洞貫通,標志著桂林外環高速在復雜地質隧道施工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也為項目如期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從事隧道工作30余年,這是我建設過難度最大、最考驗耐心的隧道。”項目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培典在介紹中感慨道,王家村隧道左線全長1104米,右線全長996米,是桂林外環高速“最難啃的骨頭”,隧道穿越堯山斷裂帶,整條隧道位于極其松軟破碎的全V級圍巖中。
“這里的巖層體質極差,軟得一捏就碎,就像在一大塊顫巍巍的豆腐里打洞?!蓖跖嗟湫蜗蟮乇扔鞯?。施工中,建設者們常常面臨炭質泥巖軟巖大變形、泥質粉砂巖沉降過大等多重難題。更棘手的是,碳質泥巖遇水容易泥化,開挖后極易發生大變形或滑塌。“我們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七步法改為九步法,及時控制圍巖的變形?!蓖跖嗟涓嬖V記者。
然而,挑戰遠不止于此。在施工過程中,洞口山體沉降、鋼拱架扭曲、初支開裂、侵限換拱等系列病害頻發,多重風險疊加,使得王家村隧道的施工難度居于國內同類隧道前列。
為攻克技術難關,并將安全風險降至最低,桂林外環建設者交出了一份充滿智慧與責任的創新答卷。
面對復雜地質條件,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引入了多手段勘探、全壽命周期監測的技術體系,及時掌握圍巖應力,鋼拱架內部應力,通過采用C6多功能鉆機等先進設備,開展超前地質勘探與巖層取樣,通過加密測點、加大監控量測頻率實現了對圍巖狀況的動態設計、動態施工和動態糾偏,有效規避施工風險。
“我們還創新采用碳、泥質軟弱巖土隧道穿越富水長淺埋三臺階七步組合法成套技術,有效縮短隧道沉降時空效應,在精準控制圍巖變形和沉降的同時,大幅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為今后同類地質條件隧道工程提供了寶貴參考?!蓖跖嗟湔f。
面對“豆腐”般的地質,建設者們采取加強鎖腳、增加臨時仰拱、基底加固、后補注漿等多重措施,強化初支強度和拱架承載力,硬是在“豆腐”般圍巖里撐起了隧道的“鋼鐵骨架”,平穩有效推進隧道施工。一位現場的老師傅拍著堅實的初支結構自豪地說:“別看地兒軟,咱們給它穿的可是‘金剛甲’!”正是這套以安全為最高準則的支護體系,硬是在極端不良地質中,為隧道和施工人員撐起了最堅實的保護傘。
王家村隧道雙洞順利貫通,也引起了業界人士的關注。這套從極限挑戰中凝練的成功經驗,已形成可復制的“桂外方案”,為國內外同類地質條件下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寶貴借鑒。
目前,桂林外環高速公路全線的13座隧道中,已有10座實現貫通。隨著地質條件最為復雜、施工難度最高的王家村隧道順利貫通,全線通車最硬的“骨頭”已被啃下,這一重要進展為桂林外環高速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推進桂林市高速出入口與城市骨架路網有效銜接,提高城市內外交通銜接服務質量,與桂林繞城高速公路形成“內外循環”,從而進一步帶動桂林市經濟發展。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