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家的水池里發現“活化石”
(相關資料圖)
專家:名為桃花水母 它的出現反映桂林生態環境穩定
近日,一段“桂林市民家中池塘里驚現‘水中大熊貓’”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所稱的“水中大熊貓”,其實是一種名為“桃花水母”的物種,它誕生于5.5億年前,堪稱“活化石”,視頻中它以及它的生存環境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市民家的水池里發現桃花水母
8月13日,記者聯系到發現桃花水母的黃先生。黃先生表示,自己是在自家院子角落的水池里發現桃花水母的。這個水池廢棄了約兩年,靠雨水補充,自己一直未清理也沒有添加自來水,水池環境簡單,有兩條魚、少量螺螄和一些浮游生物。
8月2日清晨,黃先生像往常一樣在院子里打水澆花時,第一次注意到了水池里的桃花水母。黃先生描述說:“一團團白色的東西在水里一張一合地游動。起初我以為是蚊蟲,仔細觀察后覺得像水母。后來上網查詢并咨詢專家后,得知是桃花水母。”
桂林理工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文杰通過觀察樣本,并通過視頻觀察了黃先生家水池環境后,確認黃先生家水池里這些白色的東西,是桃花水母。張文杰介紹,桃花水母的直徑為15~25毫米,近乎透明,觸角長約20毫米,呈傘狀,圓邊(環形緣)有螺紋串狀觸手。
張文杰介紹,桃花水母最早誕生于5.5億年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桃花水母是僅有的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史具有單體的小型的水螅型體和自由游泳的水母型體,但以水母型為主。螅狀體(水母的“童年”)對環境要求極低,而一旦分離出水母則對環境和水質要求很高。環境適宜時,螅狀體便自然分離出水母;環境不利時,螅狀體便長期吸附于水下或巖石縫中世代生存下去。
對于水池中桃花水母的來源,張文杰推測了兩種可能:一是水螅型體一直潛伏在水池中未被發現,近期環境適宜才發育成水母;二是通過其他途徑進入。無論哪種可能,都說明該廢棄水池的環境意外地滿足了桃花水母苛刻的生存要求,才呈現出罕見的水母形態。
前幾年也曾在桂林現身
記者了解到,桂林發現桃花水母并非首次。多年前,桃花水母曾出現在桂林理工大學雁山校區的污水處理池,該池為校園內湖泊水處理前的蓄水池。
張文杰回憶,2017年9月,他們團隊在日常水質檢測取樣時,就發現類似水母的生物,但當時該生物出現時間短、數量少,他們當時沒有重視。2018年9月,該生物再次短暫現身。2019年9月,該生物大批量出現,最多時幾乎覆蓋了整個蓄水池水面。同年,張文杰團隊取樣并委托上海一家基因公司進行基因測序,最終確認該生物為桃花水母。
張文杰表示,這是近年來桂林城區水域第二次記錄到桃花水母,進一步佐證了桂林部分水域適合其生存。
張文杰告訴記者,桃花水母是一種對環境質量要求極為苛刻的瀕危水生物種,水質好則繁衍生息,水質差則銷聲匿跡,堪稱水環境的“晴雨表”。它在淡水生態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的存在,標志著水域生態系統健康完整,其重現的意義遠超生物發現本身。
側面反映出桂林生態環境穩定
張文杰告訴記者,桃花水母的出現,是水質與生態協同作用的結果。
張文杰表示,桃花水母多棲息于人工湖、池塘、湖泊和河流等淡水中,需要自然環境好、水質潔凈、酸堿度適宜等一系列優質的環境條件,對生存環境要求十分嚴苛,是水質的“檢測員”。在他看來,這從側面反映出桂林生態環境穩定。
通過對比雁山校區污水處理池和黃先生家水池的環境,張文杰認為“兩次發現具有重要關聯性”。桃花水母傾向于生活在有一定營養水平的池塘中,這類水域中存在適量的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動物,為桃花水母提供了必要的生存餌料。他強調,只要不是長期、嚴重的富營養化水域,在滿足水質潔凈和生態條件適宜的前提下,也可能出現桃花水母。因此,具備基礎食物鏈的穩定微生態圈,同樣是其罕見水母體得以浮現的關鍵支撐。
張文杰告訴記者,桃花水母是生態向好的鮮明象征。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在桂林的更多地方,能與這些“遠古精靈”再次相逢。
記者石艷紅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