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陳潔
編 輯丨周上祺
圖 源丨圖蟲
2021年,我國人口增長數(shù)量創(chuàng)下數(shù)十年以來的新低。
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寧吉喆在1月17日召開的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fā)布會上表示:
2021年人口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
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8‰;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
“我國2021年總的出生人口為48萬,原因是出生人口較上一年明顯下降。不出意外的話,2022年或2023年,我國的總人口將達到頂峰。”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她表示,導致我國出生人口下跌的原因包括:育齡高峰期婦女人數(shù)下降、生育成本和撫養(yǎng)負擔不小、疫情的影響等。尤其是疫情導致人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下降,很多人可能會推遲生育計劃。
0.34‰的自然增長率,意味著人口“零增長”已經逼近。
如何進一步促進人們的生育意愿?
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崔樹義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促進人們的生育意愿,需要“從一孩開始”。
“我國已經出臺不少刺激生育的政策,但在宣傳教育這一塊,還沒有完全跟上。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從社會經濟政策方面做進一步調整,切實減輕生育給個體帶來的壓力。”
人口逼近“零增長”
中國統(tǒng)計年鑒顯示:
1970年前后,我國每年人口增長約2000萬人;
1974年到1999年,我國人口增長在1000萬-1800萬人之間,仍然保持較高增量;
進入21世紀,盡管人口增長有一定波動,但2000年到2018年,每年人口增長仍然在500萬以上。
不過,2019年,我國人口增長跌穿500萬大關,為467萬。
2020年的人口增長為204萬,這一數(shù)據(jù)在2021年再創(chuàng)新低。
寧吉喆在上述發(fā)布會上指出。2021年,我國人口保持了平穩(wěn)增長。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3億人。其中,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人口首次達到千萬級,人口凈增長48萬。
為何人口增長快速下跌?
寧吉喆指出:
首先是育齡婦女人數(shù)持續(xù)減少。2021年,15-49歲育齡婦女比上年減少約500萬人,其中21-35歲生育旺盛期的育齡婦女減少約300萬人。
其次,是生育水平繼續(xù)下降。近年來,生育觀念有所變化,婚育年齡也在推遲,加上一些生育成本提高方面的因素,年輕人的生育意愿有所降低。
第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遲了年輕人的婚育安排。
“國際上多項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疫情發(fā)生以來,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生育水平有所下降。2020年,日本出生人口比上年減少,韓國出生人口也比上年減少,中國還是增加的,就是增量在減少,總量沒有減少。”寧吉喆指出。
不過,我國人口總量的“零增長”或者“負增長”將很快到來。
崔樹義指出,2022年,我國或許就將迎來總人口的“零增長”,這比之前人口學界的預測要提前好幾年。
我國死亡率整體波動不大,2008年以來一直都維持在7‰-7.5‰左右。因此,人口“零增長”很明顯是由出生人口減少導致的。人口專家指出,從目前來看,尚看不到出生人口數(shù)量持續(xù)降低這一勢頭的減緩或消失。
和人口持續(xù)負增長的日本相比,我國生育下降的壓力不小。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shù))近年來一直維持在1.3左右,甚至有小幅反彈。而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在2020年已經為1.3。
楊舸指出,日本也很長時間保持低生育率,最低曾經達到總和生育率1.1、1.2的水平,但是隨著整體兒童福利機制的建立,人們的生育觀念也逐步改變,因此生育率略有上升。但我國另一個鄰國韓國的生育率仍然很低。
“從人口預測的角度,如果沒有發(fā)生大的調整,生育率其實是會繼續(xù)保持。因此,我國的生育率偏低仍然是一個長期的趨勢,盡管也可以出臺一些措施使生育率適度提高,但是通過政策促使人口從負增長到正增長,這是很難做到。”楊舸說。
寧吉喆也指出,人口增速放緩是我國經濟發(fā)展,特別是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結果。老齡化、少子化也是發(fā)達國家乃至一些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的問題。
促進生育應從“一孩”開始
人口“零增長”或者“負增長”,或許還不是我國人口面臨最關鍵的問題。對我國經濟影響更大的,是加速老齡化的人口結構。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基本穩(wěn)定。2021年末,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82億人,占總人口的62.5%;60歲及以上人口2.67億人,占總人口的18.9%,65歲及以上人口2億人,占總人口14.2%。
“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人口總量將保持在14億人以上。”寧吉喆指出。
但是,楊舸表示,中國的出生人口高峰期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這一階段的出生人口在目前逐步老齡化,因此未來十年我國的人口將迅速“老化”,不過之后老齡化的速度將趨緩。
1995年,我國僅有6.2%的人口在65歲以上,2000年這一數(shù)據(jù)在7.0%,2007年達到8.1%。2014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0%,達到10.1%,2020年達到13.5%,2021年為14.2%,人口年齡結構加速老齡化的趨勢明顯。
為了調整人口結構,應對老齡化,我國在2021年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并發(fā)布配套支持措施。
“我國生育政策調整之后,各地也出臺許多鼓勵和刺激生育的配套政策,但是目前來看效果不明顯。我認為需要關注生育政策在人們心中的‘傳遞性’,因為現(xiàn)在很多地方已經習慣生育一孩,生育二孩或者三孩已經比較少了。”崔樹義表示。
他認為,下一步,生育政策應該首先從促使人們生育一孩開始,因為很多人連一孩也不生了。
楊舸也表示,應該從“一孩”開始促進生育率。“促進‘一孩’生育,其實應該從戀愛、結婚等一系列的促進政策開始。首先要促進結婚的數(shù)量。”
如何促進?楊舸認為,應該在整個社會資源的分配方面向家庭傾斜。比如說,先從公租房、經濟適用房的搖號向家庭傾斜,這體現(xiàn)了社會對家庭、婚姻的保護和支持。
另外,對于有懷孕需求的女性進一步求學、返回職場等,也需要一系列促進措施。
“這些措施使女性,特別是受過高水平教育的女性,能夠比較安心去結婚生子,而不用擔心這段經歷對她未來發(fā)展造成影響。”楊舸指出。
本期編輯 劉巷 實習生 張可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