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玉雯 每經實習編輯 劉嘉魁
2021中國文化金融峰會于12月23日在京舉行,本次峰會主題為“金融助力雙循環格局下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與北京市東城區委區政府聯合舉辦。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孫若風在會上演講時提出,當前中國經濟和文化的融合發展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升級,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他從融合的角度提出當前文旅發展的三大支撐,即城鄉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
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可通過特色文化產業聯結
孫若風指出,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是涉及中國城鄉兩件大事,都貫穿著文化旋律,尤其是在保護城鄉文化、維護城鄉肌理方面異曲同工。在他看來,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可以通過特色文化產業聯結在一起,兼顧到城鄉不同的功能與優勢,形成合力。具體而言,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二者相互呼應,可以形成以下三種模式。
一是“前店后廠”。城市是“店”,鄉村是“廠”。城市占有人流、信息流、物流等優勢,鄉村則為城市提供源源不竭的產品、服務、原材料、人才。隨著科技發展和市場變化,城市對于鄉村的功能有變化,比如電商平臺直接將鄉村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城市人群到鄉村旅游購買特色文化產品,砍去市場中間環節,但城市“線下”功能和聚散效應是不可替代的。如能借城市更新之機,把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元素或符號嵌入進去,可以豐富老城區的文化內涵,為老城區尋找保護利用特色文化與獲得經濟效益的新平衡。
二是“前沿后方”。城市是“前沿”,鄉村是“后方”。歷史上文化發展的基本格局,就是城市引領文化的潮流與風尚,鄉村則是本土文化的源泉和蓄水池。城市文化與當地經濟發展節奏具有同步性,與外地文化交流多,反應快,因而變動性強。城市與鄉村的快與慢、動與靜、變與不變,構成了一個區域文化發展的張力。
三是“前呼后應”。在很長的一個時期里,城鄉文化關系是城市“呼”,鄉村“應”,但是,以城促鄉的模式,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已經演變成了城鄉互促。無論是城鄉更新還是鄉村振興,文旅的介入應多采用“三針”:插針(見縫插針)、扎針(針灸)、繡針(繡花功夫)。
文化數字化到數字文化需要創意轉換
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孫若風表示,政策層面出臺了促進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文化科技創新相關文件,聚焦智慧文旅關鍵技術,豐富和優化數字文旅產品和服務供給,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強化大數據技術在互聯網+監管中的運用。
但仍需要注意跨越幾道鴻溝,比如,盡管相關部委很早實施數字文化工程,圖書館、博物館等相繼啟動數字化工作,但仍與產業拉大了距離;有關部門在啟動數字文化建設之初就考慮到不能讓鄉村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但鄉村還是被甩下來了。
不僅如此,這次疫情暴露出老年人群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少有獲得感。必須從加強文化內容入手,解決目前智慧文旅一些死角問題。加強文化創意,從文化數字化到數字文化需要創意轉換,不要做把資源從線下移到線上的搬運工。他進一步解釋道,“創意體現在數據采集利用上,也體現在采集與利用過程中創意發揮;體現在文化內容融合,還體現在展示文化內容所開展的項目、活動上;體現在文化與數字化的融合,也體現在文化與數字化合力向外融合。”
此外,要加強文化情懷。“互聯網具有扁平化、普惠性、民主性特征,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即便是面對人機互聯、萬物互聯,我們從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思想出發,也賦予了這樣的過程更多的人文光澤。”孫若風表示。
同時,孫若風提出,文化科技融合還需要關注文旅裝備、標準化、科技力量下沉等方面。
他表示,文旅裝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文體康旅裝備,在科技水平方面,與世界上處于跟跑、并跑、領跑共存階段,在制造業上有突出優勢,總體上“大而不強”,有很大發展空間。近年來已有文化裝備企業陸續上市。圍繞文化裝備,傳統領域企業與相關行業正在相向而行,進一步壯大了文化裝備制造業的實力,要因地制宜發展文化裝備制造業。
標準則是質量強國的抓手,也是文旅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孫若風解釋道,標準有三個方面作用:一是保質量,就是保證人民群眾享受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二是促共享,標準是相互對接的基礎,是打破壁壘的前提;三是求安全。標準化改革深入推進,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并加大制定“國標”、“行標”力度的同時,推動、引導制定“地標”、“團標”,鼓勵企業分享標準。標準已成為文化企業的輕資產、軟實力。
此外,科技力量應該進一步下沉。文旅科技既要頂天立地,又要鋪天蓋地。文化建設的基礎在基層,文化發展的著力點在前沿。
文化金融需要把握文旅產業規律
在孫若風看來,金融是文旅產業的血液,隨著文化產業興起,特別是文旅融合的助推,金融介入文化產業已由政策引導轉向金融機構主動介入。疫情下文旅產業受到沖擊,金融參與也受到明顯影響,但依然為資本看好。
“據深圳文交所觀察分析,2020年文旅產業投融資概況是:融資數量631起,融資總額1.616萬億,文化科技領域融資金額同比增長約三分之一。技術推動內容創新是顯著趨勢,AR、VR技術和設備是文化科技領域的投資重點。”孫若風同時指出,文化金融需要把握文旅產業規律。
一是漸進,不能都求快。文化發展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文化資源積累、文化認識深化、文化心理適應、文化氛圍形成等方面的基本節奏,又決定了文化發展節奏,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是分散,不能都求大。文化產業主要滿足的是個性化需求,需求的分散性導致了產業的分散性,由此決定文化企業體量多數不大,而且大多數文化企業和旅游企業是微利。
三是內容產業,不能都求易。內容產業的靈魂是創意,創意的得失決定了項目的價值甚至生死。還要特別注意對風險的掌握。首先是政治風險,產品和服務在內容上要健康、有益,至少是無害;其次是市場風險,作為內容產業,需要精準把握消費需求。
“漸進、分散、多風險,一方面是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特別是鄉村文旅產業的不足,另一方面看,處理得好,又未嘗不是長處。具體說,有三長:即重在長效,重在長尾,重在長鏈。”孫若風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500583138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