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2月21日電 21日,由中國新聞社中新經緯主辦,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2財經中國V峰會·創新的力量”在線上舉行。
進入新發展階段,企業如何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機遇,迎接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在峰會上表示,企業要認識新發展階段三個方面的新變化,在新的形勢下找準自己的定位。
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第一個年頭。
高培勇指出,首先,要非常清晰地認識到新發展階段出現的一系列新變化,這種新的變化就是如何應對風險挑戰。新發展階段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新變化,對于企業來講是必須認清楚的。一是發展目標,新發展階段的發展目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高的發展目標,這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程。二是發展環境。新發展階段的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的復雜變化,無論是從國際的、國內的兩個方面來看,最終都可以集中于一句話——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三是新發展階段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是無論是機遇還是挑戰都和以往相比變化很大。從企業的角度,新發展階段所具有的這三個顯著特征要看明白。
高培勇認為,第二,企業要在新形勢下找準自己的定位。邁入新發展階段,企業定位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市場主體在新發展階段已經被賦予前所未有的定位。
具體來看,一方面,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去年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兩年都以“青山”來比喻市場主體。去年的說法是“留得青山,贏得未來”;今年的表述是“青山常在、生機盎然”。這里所說的青山無疑指的就是包括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經濟發展的根基在于市場主體,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在于市場主體。不管是面臨什么樣的風險挑戰,只要保住了企業,穩住了企業,我們就能保住經濟發展的根基。只要企業能夠保持活力,我們就擁有了經濟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高培勇這樣解讀。
另一方面,市場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改革開放4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實質就是包括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發展壯大的歷程。
市場主體是穩就業、擴就業的頂梁柱。每年新增1300萬人城鎮就業是是在市場主體實現的。
市場主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GDP源于市場主體;中國現行稅制結構條件下,90%以上的稅收是由市場主體所繳納的,又構成了我們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主要來源,構成了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基本支撐。
此外,高培勇稱,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沖擊說明,穩住保住市場主體是保證經濟正常運轉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的基本前提。
在高培勇看來,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市場主體和既往的市場主體相比,是具有一系列系統性差異的,是發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深刻變化的。企業家各個市場主體都應該在這種變化中認知自己在新發展階段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高培勇談到,要特別關注中國宏觀政策和微觀政策的深度融合之勢,在宏觀政策和微觀政策的深度融合當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直面企業的需求,直接聚焦企業的難點和痛點,來解決企業生存和發展當中的所需要解決的一系列矛盾問題,是我們的宏觀政策和微觀政策深度融合當中所呈現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