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國家難題。
作者:王憐花
來源: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
陳衛東(化名)在朋友圈宣布了公司的倒閉。
2016年,他注冊了這家小微企業,主要做寵物洗護和周邊產品的銷售。2020年疫情以來,線下門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加上2021年接連幾次閉店,陳衛東手上的資金趨緊。
他有過貸款的打算。但由于小微企業的風險成本較高,銀行提出的貸款抵押物和款項費率都存在一定門檻——最終,陳衛東不得不關門。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流動的中國》數據顯示,像陳衛東這樣的小微企業,目前中國已超過8000萬。他們占據了中國90%的市場主體,貢獻了80%的就業,以及60%以上的GDP。
但這又是一群最為脆弱的商業體。無論是經濟學中的黑天鵝、灰犀牛,還是任何一場小意外,都可能導致這些小微企業資金周轉不暢。
貸款融資,難倒了這群沉默的大多數。
01
融資難
小微企業的生存窘境
陳衛東貸款受阻,與其公司的體量不無關系。
小微企業的業務體量、經營數據,與傳統大中型企業的相比可謂九牛一毛。相應的,他們的貸款抵押物和擔保也就不夠足額,這放在貸款機構身上是一個風險項。
實體企業融資普遍以債權融資為主,這與VC機構進行的股權投資不一樣。后者更加關注企業未來成長性,以求賺取一段時間內的估值差價;而前者更加關注企業當下的經營數據、擔保條件,把控壞賬風險。
換句話說,小微企業經營現狀不夠好,銀行就不敢發放貸款。這是一個悖論,畢竟那些經營狀況好的企業,基本也不會大費周折貸款。
在全國8000萬小微企業中,也存在部分佼佼者因業務拓展而貸款融資。只是作為非公眾企業,金融機構無法在公開數據庫里有效獲取企業的經營信息。要打破這樣的信息不對稱,就需要安排專人實地調查確認,人力及時間成本隨之提升。
種種障礙下來,我國小微企業平均在成立4年零4個月后才會第一次獲得貸款。而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在3年左右——也就是說,小微企業要熬過了平均3年的“死亡期”后,才會通過銀行信貸的方式獲得資金支持。
顯然,這是不合理的。
長期以來,小微企業其實是中國經濟的“蓄水池”和“穩定器”。有統計顯示,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小微企業”被提及16次,2019年和2020年均被提及12次。
如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成為一個國家難題。
近年來,國內銀行業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不斷進行嘗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模式為“信貸工廠”與“IPC小貸”。
信貸工廠模式主要是通過集中式地對信貸進行批量處理,實現降本增效。但這種模式高效的根本,其實是以抵押類的個人經營貸為主,難以消除對押品的依賴。
IPC小貸模式則是下沉到社區,通過客戶經理的各方面調研,充分識別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然而,綜合素質較高的客戶經理本就是稀缺的,這導致IPC小貸模式難以大范圍推廣。
而今,小微企業貸款問題仍存在較大的拓展空間。按照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小微企業名錄庫中正常登記、持續經營的企業里,在銀行有授信只占到31.89%,有貸款的戶數是僅有29.4%。
還有7成的小微企業,處于“零信貸”的窘境。
02
科技賦能
消除小微企業融資痛點
小微企業貸款的根本問題其實是風險:要么降低小微企業的風險,要么優化金融機構的風控。
可惜的是,“小微”二字注定了小微企業的DNA中不可避免地攜帶著“風險”因素。也就是說,從整個小微金融的發展來看,優化金融機構的風控成了唯一的道路。
這其中,微眾銀行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2017年,有貸款需求的小微企業中,至少1/3的數量無法得到銀行滿足,他們只有去尋找P2P網貸、小貸公司和民間金融等。鑒于此,微眾銀行推出了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微業貸”,作為“全線上、純信用”的產品。
與其他貸款產品不同,微業貸通過構建ABCD(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等金融科技基礎服務能力,打造了一套覆蓋“貸前-貸中-貸后”的全生命周期風控模型。
貸前環節,微業貸借助政府推動的“銀稅互動”政策,通過企業的納稅狀況,可以有效判斷企業的經營狀況。
貸中環節,微業貸打通稅務、工商、司法、海關、電力等方面的數據,同時結合企業主個人的信用狀況來建立違約模型,把企業貸款風險降低。
貸后環節,違約貸款的清收、催收工作則由機器人完成,充分利用AI語音和區塊鏈存證技術,實現90%以上的貸款無人工干預,所有審批1分鐘內完成。
深圳市千百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就是在這樣的全生命周期風控模型下獲得了貸款。
去年雙11大促期間,千百回的備貨量較往年多了2倍,以至于資金周轉壓力較大。通過微業貸的模型分析,千百回并沒有進行抵質押,卻獲得了相比較其他金融工具額度更高的授信,相關審批也不到3分鐘。
總結下來,微業貸基本成為了一款“三無、三全、三快”的貸款產品:
○ 三無是指“無須抵押擔保、無須線下開戶、無須提供紙質資料”。
○ 三全也就是“全自動、全線上、全天候”都可以申請并獲得貸款。
○ 三快是指帶給用戶“審批快、借款快、周轉快”的極致體驗。
在這種模式下,微業貸打破了金融領域“低成本、高效率、可靠風控”的不可能三角。數據顯示,在2年多的風險暴露期內,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約1%左右,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不難看出,科技正在跨越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鴻溝。
03
7年金融普惠
助力小微企業振翅蝶變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微眾銀行微業貸已輻射27個省和直轄市,累計觸達小微企業240萬家,累計授信客戶81萬家,累計發放貸款金額超8700億元。
這群企業主,其實是傳統小微金融服務覆蓋不足的長尾客群。他們中,平均雇員數僅9人,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以下企業占80%。
他們的資金需求,大多也是“短小頻急”。從數據來看,微眾銀行給他們的平均授信約80萬元、平均余額約60萬元、筆均借款約27萬元、復借率約70%。
另外一個數據是,微眾銀行觸達到的這些小微企業中,約60%是首次獲得銀行貸款。對于他們而言,其信貸數據得以第一次進入金融系統,打破了長期以來的信息不平衡。
這種信息不平衡在小微企業通過首次貸款打破后,其獲得第2次貸款的比例是76%,獲得4次以上貸款的比例是51%。
而2020-2021上半年,微眾銀行微業貸新增貸款首貸戶達到14萬戶。不難看出,成立不過7年的微眾銀行,正在助力每一個小微企業振翅蝶變。
回想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指導意見,要求采取綜合措施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并出臺十條意見。幾個月后,微眾銀行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開業。
成立9個月,微眾銀行就上線了全球首個基于安全可控技術架構的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這套系統實現了多個銀行業第一:第一個分布式數據庫、第一套分布規則、第一套分布式負載選型、第一套分布式消息總線……
截至目前,該系統支持超過3億個人和240萬小微企業用戶,實現單日交易峰值近7.5億筆,每賬戶運維成本降低至國內同業的十分之一以下,賬戶運維成本持續下降45%,遠低于國內外同業的平均水平。
微眾銀行首席AI官楊強就曾表示,從金融科技發展趨勢來看,其中一個就是普惠,為廣大用戶服務。但金融從業者很少,用戶很多,這個中間就形成鴻溝。而填補這個鴻溝的就是科技,一個是互聯網,第二就是人工智能。
最簡單的應用就是,微眾銀行為任何一個客戶服務,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個機器人同時為他服務。比如在客服有98%以上客服需求都是由機器人能夠自動回答,而且7×24場景回答。
04
用戶思維
引領小微金融模式創新
在強大的科技系統支撐下,微眾銀行還開創了數字化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在ABCD金融科技基礎服務能力支撐下,微眾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在不過度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的前提下,為小微企業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促進產業鏈正向發展。
撫州一家實業公司創始人汪先生就曾提到:微眾銀行微業貸很懂經銷商的用錢周期,特別是旺季進貨的貨款,經銷商拿貨,微眾銀行給錢,資金周轉快。
目前,微眾銀行已和超過200家核心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為逾5萬家上下游小微企業提供了授信。
最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疫情期間,停工和隔離使得許多企業辦理無法業務。微眾銀行原本的全線上模式,在這個時候凸顯優勢,企業辦理各項業務基本都不受影響。
此外,考慮到許多企業在疫情期間無法按時還款,微眾銀行還在業內率先推出了企業可申請延期3個月不還本只還息,另外還可選擇將未還本金延長為分24個月歸還等措施。
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大部分企業在延期之后進入還本期,其不良率遠低于預期。
傳統銀行服務,無論是供應鏈金融還是延期政策的推行,大多是根據機構自身利益出發,結合數據計算分析而進行決策。而微眾銀行的區別,可能是互聯網思維,在服務中堅持小微企業貸的基本理念。
就像針對資金需求量發、回報周期長的科創企業,大多銀行會審批更嚴格、企業申請流程更復雜。但微眾銀行更多是小微企業貸隨借隨用的模式,支持非常靈活的用款需求。
其建立了國高企業的數據庫,發明專利企業的數據庫,通過這些數據能夠精準識別科創企業再以線上授信、線下擴額的模式,減少企業客戶四處輾轉申請,只需根據線上指引點擊選項就能拿到政府補貼的利息,經過貼息之后,最低的利率能低到1.7%。
數據顯示,微業貸科創貸款目前已在全國19個省、100多個地級市開展業務,吸引近10萬戶科創企業前來申請。截止到2021年二季度,微眾銀行科創金融已經為超過5萬戶客戶授信710億元,其中深圳地區授信124億元。
而算上所有企業型貸款,微眾銀行在全國同類市場中占比接近6%,對首貸戶的貢獻比例接近7%。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成立僅7年的民營銀行的成績。而在科技賦能的規模化應用后,我們更難想象下一個7年,微眾銀行又會在小微金融領域獲得怎樣的成就?
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快刀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