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胡群/文 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043億元,同比增長3.9%;比2019年11月份增長9.0%,兩年平均增速為4.4%。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7266億元,增長5.4%。扣除價格因素,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際增長0.5%。從環比看,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22%。
來源:國家統計局
“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3.9%,前值4.9%,我們預期值6.2%,市場預期值為4.7%。”興業研究張文達、郭于瑋、魯政委撰文指出,2021年以來,我國實物網購當月兩年平均增速持續下行。11月份,實物網購的當月兩年平均增速由10月的15.9%大幅降至9.7%,自有數據以來首次錄得個位數。網購消費的疲軟從電商平臺公布的成交數據中可見一斑。天貓官方披露的2021年雙十一成交額同比僅為8.5%,較2019年25.7%的同比增速出現了大幅下行,網購增長乏力。
實際上,12月9日,央行發布1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中,居民短期貸款增加1517億元,較上月增加,但不及去年同期,已反映消費增長乏力。
12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從需求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由年初的兩位數增長回落到個位數,兩年平均增速也由3月份的增長6.3%回落至8月份的增長1.5%,這兩個月雖有所改善,但仍處于較低水平。但是,中國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目前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正處于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快速發展時期,消費發展潛力巨大。
消費實際需求走弱
雙11也未能扼住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下滑的趨勢。
1—11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118749億元,同比增長15.4%。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8056億元,增長13.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與之對比的是,1—10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103765億元,同比增長17.4%。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84979億元,增長14.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3.7%。
東方金誠宏觀研究分析師王青、馮琳的分析報告顯示,11月社零同比增速下滑,部分受基數抬升影響,但兩年平均增速也有所放緩,表明消費增長動能減弱。同時,11月CPI漲幅加快,對社零名義增速起到拉升作用,當月社零實際同比增速下滑幅度更大,已接近零增長,這顯示消費實際需求走弱更為明顯。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主要源于消費修復偏緩和房地產行業下滑,且這一勢頭難以在年底前出現明顯扭轉。我們預計,四季度GDP同比將回落至4.0%左右,兩年平均增速為5.1%,后者僅略高于潛在經濟增長區間下限。按照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明年宏觀政策將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且將靠前發力,預計2022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將明顯緩解。”上述分析報告認為,11月社零同比和兩年平均增速放緩符合預期。今年“雙十一”期間(11月1日-11日)全網綜合電商GMV同比增長13.4%,相較今年1-10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4.6%的累計同比增速平平無奇。
根據東方金誠宏觀研究的測算,11月當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僅增長7.4%,與往年11月兩位數的增速相比明顯偏低。可見,今年11月并未展現出因促銷而后置的需求釋放所帶來的消費動能增強,這一方面與今年“雙十一”促銷時間前置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源于收入和就業預期不穩背景下,居民消費心理趨于謹慎。此外,11月全國多地有疫情反復,線下零售以及餐飲等密接型服務業活動仍受影響。因疫情對密接型服務業的負面影響超過商品消費,因此,11月餐飲收入同比下降2.7%,增速較上月下滑4.7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增速則較上月小幅下滑0.4個百分點至4.8%。
今年以來,居民消費修復一波三折且整體偏緩,疫情造成的就業和收入預期不穩,以及國內疫情反復導致防疫階段性升級,對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活動都產生比較明顯的掣肘。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當前經濟存在需求收縮壓力,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居民消費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后續刺激消費政策可期,但具體舉措出臺和落地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就12月來說,社零仍將受到居民消費意愿不振、國內疫情防控態勢,以及樓市冷清拖累涉房消費等因素影響;另外,盡管近期汽車產銷邊際好轉,但“缺芯”、疫情、消費信心不振等抑制因素仍存,12月汽車銷售會有邊際改善,但難言大幅回暖。東方金誠宏觀研究的分析報告預計,12月社零同比增速將在4.0%左右,對應兩年平均增速約為4.3%,與11月大致持平。
未來復蘇面臨壓力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只要把好疫情防控關,明年消費發展仍然大有可為。”付凌暉認為,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居民收入增加有保障。
消費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密切相關,而對于絕大多數居民而言,可支配收入取決于工作薪酬待遇。11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回升0.1個百分點至5.0%。其中16-24歲、25-59歲人口的失業率均上行了0.1個百分點,分別錄得14.3%和4.3%。
興業研究張文達、郭于瑋、魯政委撰文指出,當前,疫情時有反復,服務業生產指數的中樞距離疫情前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拖累了居民收入增速的回升。反映在消費數據上,網購消費和限額以下消費的增速中樞出現明顯下移。
根據央行2021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居民對收入的信心有所下滑,三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數為49.7%,較二季度回落1.5個百分點。居民對收入不樂觀,在消費上自然也會更加謹慎,選擇更多消費的居民占比為24.1%,較上季度下降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同比15.1%,兩年平均增速3.7%,較疫情前的水平仍有差距。10月份以來,全國多地疫情又出現抬頭趨勢,防控再次收緊,未來消費復蘇仍面臨較大壓力。中國銀行(601988)研究院報告認為,2022 年,疫情影響下,居民收入預期不確定性依然較大、收入增速恢復較慢,預防性儲蓄動機依然較強,消費傾向將繼續低于疫情前水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末,16-24歲人口、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5.4%、4.2%。而16-24歲人口是剛剛走進就業市場的年輕人群,他們一方面消費能力強,一方面就業經驗較少。而青年人群也是消費信貸的主流用戶。
“從很大程度上說,消費信貸的重要性是基于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學判斷。如何刺激有效需求,無非是擴大投資需求,民間投資需求低迷時用政府投資來替代,更重要的則是居民的消費需求。如何刺激居民消費需求,除了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下收入階層傾斜,以提高這一人群收入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提供信貸來擴大居民的有效需求。”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長貝多廣在《構建普惠金融生態體系: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1)》一書中表示,消費信貸主要讓中低收入階層提高了有效購買力,提升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很大程度上既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又擴大國內需求,實際上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催化劑,同時也促成了社會轉型成橄欖型,即以中產階層為主流的社會。
“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2年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整體部署,并指出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努力將消費成為穩經濟的重要支撐和發力點。”馬上消費方面表示,六年來,馬上消費業務已覆蓋北京、廣東、四川、江蘇、河南、福建等全國31個省 (自治區、直轄市), 注冊用戶超1.4億。其中,累計服務縣域用戶和農村用戶分別是3052萬人、2494萬人,為650多萬信用白戶建立信用記錄。有效地促進了消費增長,為促進消費升級、提振拉動內需提供了重要支持。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