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2月8日電 題:內需回暖疊加人民幣走強支撐進口增長
作者 常冉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1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5793.4億美元,同比增長26.1%,環比增長12.2%,比2019年同期增長42.8%。其中,出口3255.3億美元,同比增長22%,環比增長8.4%,比2019年同期增長47%;進口2538.1億美元,同比增長31.7%,環比增長17.6%,比2019年同期增長37.7%;貿易順差717.2億美元,同比減少3.4%。11月進出口持續增長,外貿仍具韌性。
保供穩價顯效支撐出口韌性
生產恢復保障供給,出口仍有韌性。以美元計,11月出口環比增速8.4%。一是近期保供政策成效顯著,保障了出口供給。在經過9-10月供給保障的政策推動下,煤電供應并未惡化,也未持續性地沖擊出口。11月以來,煤炭產量回升而價格回落,制造業增長韌性再次顯現,出口供給端緊張局面得到快速緩解。二是價格貢獻的邊際作用正在減弱,解釋了出口同比增速較上月小幅下降的原因。經過我們梳理,7-10月,價格因素對出口貢獻度上升后回落,各月的出口價格貢獻率依次錄得32.10%、41.40%、53.27%和39.90%。出口價格貢獻率的倒“V”型走勢反映了供應鏈“長鞭效應”影響松弛后價格中樞回落的邏輯。
歐盟和東盟是中國出口的主要需求來源。中歐班列在中國和歐盟的貿易往來中起到重要作用。當前全球海運運力不足、運價飆升和集裝箱短缺等因素的制約下,中歐班列成為維護中歐貿易平穩增長、避免供應鏈掣肘的有力保障。對東盟經濟復蘇和生產修復不應只關注對中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也應看到對中國機電類上游產品需求的拉動作用。據歷史數據,歐美和東盟在中國出口總量中的占比呈現互補關系,原因是東盟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處于價值鏈下游生產環節,部分出口至歐美的機電產品則依賴于中國的中上游中間品。
機電產品價格因素高度支撐出口,與防疫相關的商品持續增長。一是集成電路和船舶的價格因素顯著支撐出口金額數據,與現階段全球“缺芯”、全球航運瓶頸掣肘貿易體現的邏輯一致。自疫情暴發以來,海運運力緊張和船舶集裝箱緊缺加劇海運供需矛盾,由此增長了對于船舶運輸類商品的需求。全球芯片短缺現象仍存,進而抬升中國集成電路的出口單價。二是在全球疫情波動和奧密克戎毒株干擾下,勞動密集型產品等增長顯著。
能源進口需求旺盛,進口增速回升顯著
內需回暖與人民幣走強支撐進口。一是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出升值行情,推動進口。二是內需回暖對進口有所提振。11月PMI(采購經理指數)進口指數較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制造業PMI指數較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重回榮枯線以上,指向四季度在中國跨周期調節和穩健偏松貨幣政策導向的前提下,內需支撐顯現。
農產品和能源品進口增長突出,煤炭、天然氣價格高位拉動進口數據增長。一是煤炭和天然氣能源類商品為支撐進口的主力。全球能源供應緊張疊加中國保供穩價政策支撐制造業生產。二是農產品(000061,股吧)進口增長顯著。在拉尼娜寒冬、天然氣短缺、冬季糧食儲備因素的影響下,預計能源價格高位仍將持續,基于儲備需要中國的能源和農產品進口增幅難以快速收縮。
前瞻:出口增速邊際放緩,進口平穩增長
出口方面,歐美消費需求缺口影響下外需仍有粘性,奧密克戎毒株干擾全球供應鏈修復。鑒于2020年出口高基數因素,預計短期內中國出口仍具韌性,但增速邊際放緩。當前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通脹嚴重,CPI(消費者價格指數)不斷刷新歷史紀錄,工資與通脹螺旋上升,就業結構性疲軟,背后體現了供給與需求的錯位,來自歐美外需仍有粘性。疫情的持續干擾下,歐美地區服務消費恢復遠慢于商品消費,歐美對海外商品消費的較強需求難以在短期內被服務業恢復所替代。近期奧密克戎毒株加劇全球供應鏈緊張程度,全球供應鏈對中國依賴加深,出口供給穩定性優勢在全球范圍內更加凸顯,中國出口短期有望維持韌性。
進口方面,當前國際大宗商品供需矛盾雖有緩解,但全球范圍內產能擴張有限,能源和上游原料需求仍有粘性,加之2021年拉尼娜現象推升各國的能源需求和儲備,中國作為能源資源類商品進口大國,預計短期進口需求仍有連貫性。(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