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飯嘍!”隨著一聲吆喝,青縣流河鎮人和鎮村的孝老食堂準時開餐。桌上,四菜一湯,冒著熱氣,老人們說笑著圍坐在桌前,嘗一口,紛紛稱贊好吃。聾啞五保老人李志中說不出話,微笑著向義工們豎起大拇指。孝老食堂升級改造后,更有“家”的模樣,占地260平方米,包括臥室、廚房、餐廳、廁所、活動室等,室內還裝有地暖、中央空調,除了提供一日三餐外,70歲及以上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可以居住。這里儼然成了他們的幸福家園。
聚焦農村獨居老人,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人和鎮村依托村里的紅白理事會,在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創辦起孝老食堂。不到一年時間,這種模式已在青縣32個村落地開花,1600余位農村獨居老人從中受益。
老人們的幸福感正是青縣學史力行辦實事的縮影。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青縣堅持將理論學習作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的重要抓手,利用各類“課堂”集中學,利用各類“宣講”靈活學,利用各類“平臺”拓展學,利用各類“基地”現場學,在青縣掀起了學習黨史的熱潮。同時,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檢驗學習成效的“試金石”,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貼近基層、服務群眾,將黨史學習教育的“熱度”轉化成為民服務的“溫度”。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青縣圍繞養老、城建、鄉村振興等領域,謀劃實施了20項民生工程、12項民生大事、5項民生實事,實行臺賬式管理。各鄉鎮、部門結合工作職能,自選謀劃為群眾辦實事事項,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事項清單臺賬,共登記實事項目200余件,細化措施530多項。從一件件民生實事入手,青縣自上而下建立起完備的責任體系,形成職責明晰、上下聯動、快速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交出了一張可圈可點的“民生賬單”。
青縣探索推行了“大戶+土地流轉”“大戶+結構調整”“大戶+社會化服務”的多元發展模式,依托大戶帶動土地流轉、引導結構調整開展社會化服務,試行“集體種百畝田、創收超5萬元”的做法,實現了土地經營由“零星分散”向“成方連片”的轉變,找到了基礎薄弱村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為農民增加了收入;深入開展“百企興百村”活動,青縣400多個愛心企業與148個基礎薄弱村莊進行對接,自愿開展集中幫扶,持續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先后落實幫扶資金1350萬元;大力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建成小游園、小廣場1280余個,190多個村的“垃圾坑”變成了“荷花塘”;完成了江水村村通項目,城鄉居民全部喝上了長江水;深入推進國家級園林城、衛生城和省級文明城創建,實施了80多項城建工程,完成了總投資6億元的城區雨污分流,城市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樁樁件件都承載著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社會民生實事扎實推進,青縣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不斷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細落實,用心用情增進民生福祉,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的強大動力。(記者康學翠 通訊員黃榮榮)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