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7日電(吳平華 周媛 許明揚)在資陽市樂至縣陽化河畔,一座外表略顯斑駁的老廠房內,正悄然進行著一場“工業革命”。
近日,走進這里是四川紅旗絲綢有限公司繅絲廠(原樂至紅旗絲廠)車間,真空負壓煮繭機、自動索緒機、密封式高速返絲機正高速運轉,一批批高端生絲在智能化流程中不斷“下線”。
(相關資料圖)
這座建于1958年的老絲廠,在“十四五”期間以一場持續的“智造升級”,交出了一份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
智能選繭:從“人眼”到“AI眼”的跨越
“2021年,我們引進了智能選繭設備,拉開了技術升級的序幕。”四川紅旗絲綢有限公司繅絲廠廠長秦波介紹。過去人工選繭勞動強度大、誤選率高,而智能設備能精準分類蠶繭,實現原料品質從“合格”到“優質”的跨越。
2024年,絲廠迎來智能化“雙突破”。智慧管理系統將生產與庫房全面納入數字化管控,實現訂單智能調度、數據云端同步。光電探量設備則像“光學哨兵”,實時監測并自動調整參數,實現按需加繭,使產品合格率達到100%。
進入2025年,絲廠將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啟動低碳鍋爐改造工程。新鍋爐采用高效余熱回收與清潔燃燒技術,在響應“雙碳”目標的同時,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質量與效益雙升:從“制造”到“質造”的飛躍
改造帶來的是質量的顯著提升:生絲纖度最大偏差控制在2.5D,均勻二度變化為0,凈度成績穩步提高。
效益也隨之全面提升:選繭人工成本降低50%,生產效率提升10%,氮排放大幅下降。目前,紅旗生絲每噸價格高達4萬元以上,更成功獲得歐盟有機生絲認證,享受客戶免檢待遇。
回顧“十四五”,紅旗絲廠走出了一條以質量求發展的堅實道路。秦波表示:“我們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精髓,也通過智能化讓老工藝煥發新生。”
未來,這座老絲廠將繼續深耕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在傳承千年絲綢文化的同時,書寫更多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完)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