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營商、創新、城市配套幾乎都在跟杭州接軌,沒有縣城的感覺。”近日,從澳大利亞歸國的浙江海卓氫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賈毅這樣形容他在德清的生活。作為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長期),賈毅還有著浙江工業大學化工學院特聘教授、浙江省特聘專家等諸多身份。
目前,賈毅所主導的非/低貴金屬催化劑宏量制備技術已進入中試驗證階段,一旦實現規模化生產,將改變國內企業氫能轉換器件中關鍵催化劑材料依賴進口貴金屬的瓶頸,降低造價成本約50%。
在德清康乾街道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像賈毅這樣的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已有14個。聚焦“浙北硅谷”建設,德清和浙工大聯合創建“環工大創新經濟圈”,旨在打造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科研平臺、匯聚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突破一批有引領性的科技創新成果等,真正成為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策源地。
打造創業創新策源地
“在我們科研人中有一句老話:做研究既要頂天,又要立地,就是要重基礎、謀創新,也要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等效益的統籌,莫干山研究院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今年40歲的賈毅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材料工程博士,在澳洲學習7年、工作8年,回國后,他將科研成果的轉化地選在了浙北小城德清。
這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的打造為人才流入提供了契機,對公司團隊招募更有吸引力,加上這里有浙工大莫干山校區、浙大兒院、杭德市域鐵路,城市配套與大城市無異。”賈毅說,更重要的是這里的科研理念與他相符。
這些年,賈毅一直在研究如何以更經濟的方式從電解水中產生綠色氫氣,同時保證極低甚至為零的碳排放量。今年4月,他創辦的海卓氫公司正式成立,莫干山研究院提供的100多平方米的免費場地足夠他“小而精”的科研團隊使用。目前公司已聚集多位有國際化背景的行業專家,開發先進的、成套的綠色制/儲氫設備和工藝,滿足氫能關鍵材料與裝備制造領域對安全與環保生產技術的迫切需求。
企業還與湖州某頭部能源企業初步達成戰略合作,預計明年年初實現催化劑的規模化生產。“以100千瓦功率的氫能源大巴為例,一臺發動機需要100克進口催化劑,1克的成本就是1000元;而通過我們的技術迭代,能將催化劑的成本控制在1克500元,極大地降低了氫能源汽車的造價。”賈毅信心滿滿。
今年以來,德清高質量建設“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德清縣主要領導3次召集會議聽取“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建設推進情況匯報,旨在將其打造成融杭融圈融廊橋頭堡、改革創新高地先行區、品質生活新城優選地、縣城豐滿一體發展主陣地。
以莫干山研究院為橋頭堡,“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內已引育科技型企業200家以上,“人工智能+”產業營收突破50億元。“目前,研究院總面積23萬平方米的產業創新園和10萬平方米的科創中心正在加快建設中,部分樓宇即將結頂,預計明年6月可以交付使用。”莫干山研究院副院長伍建華介紹,此外2500平方米過渡空間已投入使用。
筑牢引才聚才“強磁場”
7月30日,“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 ”2022年新浙商高峰論壇在德清舉辦,并成立MBA校友創新創業基地。“相信在優質的營商環境、人才政策,以及校友會的保駕護航下,企業在德清能夠覓得新機遇。”作為首批入駐的企業之一,浙江佳源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成林說,在德清設立分支機構,將背靠MBA校友創新創業基地,借助“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的人才、平臺優勢,進行項目研發。
2020年9月,新落成的浙江工業大學莫干山校區正式開學。經過兩年時間的成長,校區內已有包括教師、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國際合作培養學生在內的8000名左右的師生。既有化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學院、藥學院等傳統優勢學科,也有大化類相關直屬研究機構,形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浙江工業大學共有3個校區和1個獨立學院,分別分布在杭州、湖州德清和紹興柯橋。在國家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省委打造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北翼的背景下,如何推動浙工大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實現校地的雙向服務,成為重要課題。”伍建華說。
依托激光智能制造與先進材料研究中心、海洋藥物與藥物自組裝工程技術研究所、地理信息高等研究院、莫干山碳中和實驗室四大創新平臺,莫干山研究院布局在海外設立人才驛站,在北上深漢等地成立人才工作站,與龍頭企業合作成立院企聯合研發中心,將國際型人才源源不斷引入德清。此外,德清與浙工大通過聯動機制,打通校地政策,實現政策、渠道、引育、待遇、效益“五融”,形成校地共享、共引、共用的人才鏈。
得益于以莫干山研究院為代表的一批引才創新載體,眼下,蓄勢待發的“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內,已集聚3萬青年才俊在這里生活工作,擁有省級以上人才35名,創新創業團隊30個。
“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是德清深度融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關鍵一環,將按照“一年打好基礎,兩年初見成效,三年初步建成,五年建成新城”的目標,高標準規劃設計,強化人才產業招引,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把“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建設成人才集聚地、創新策源地。(記者 沈曉顏 通訊員 馬佳佳 張靜)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