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接力實施生態省建設,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亮眼成績背后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不斷創新。邁入新發展階段,如何通過制度創新保持生態省建設的常態化和長效化,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創新”分論壇現場,專家們紛紛建言獻策。
倫敦大學全球繁榮研究所生態經濟學教授羅伯特·科斯坦薩認為,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我們要更加重視生態的價值。特別是要轉化衡量體系,從只關注GDP更多轉向自然環境和民生福祉。要建立更全面的發展衡量指標和相關政策制度,有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唯有建設全球生態文明,才能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羅伯特·科斯坦薩表示,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希望中國加緊腳步探索綠色發展路徑,幫助世界走向全球生態文明。
走綠色發展之路,是時代大勢的必然選擇,也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我們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開展,落到實處。”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鶴從產業結構綠色化、能源消耗低碳化、生態制度一體化等六個方面剖析了綠色發展的路徑選擇,尤其強調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綠色發展中的重要性。
徐鶴認為,福建作為生態省,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強化“生態執政”的理念,在監督、監管過程中繼續保持高度生態意識,形成政府的自我約束機制。在執政過程中,構建高效、廉潔的行政決策體系,促進科學文明執政方式的形成,保障執政過程嚴格遵守標準。此外,應整合生態文明相關制度,完善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從而搭建一套完整合理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當前,碳達峰、碳中和明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戰略方向和目標要求,已被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而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法治力量的強有力保障。
在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秦天寶看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法治保障,必須立足時間、空間、價值、規范的多元法理,形成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整體系統性構造。同時,“雙碳”目標的提出不僅意味著《氣候變化應對法》的制定恰逢其時,更提供了整合環境法之良好契機,希望更多福建環境法學者能在“雙碳”、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相關法律問題上進一步深耕。
在綠色發展的整體框架下,大量固廢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稀缺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2019年,我國開展“無廢城市”試點建設,我省光澤縣以全國唯一的縣級代表特例參加試點工作。
如何推動更多地方加快工業固廢治理?福建技術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謝偉杰給出了他的建議:“宏觀層面上,要健全‘污染擔責’的法律制度體系和多元化生態補償法律制度體系,更要促進工業綠色轉型,從源頭上實現工業固廢減量。”在微觀層面上,他認為要構建完善的固廢回收體系,實現工業固廢無害化貯存;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高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程度,使得工業固廢變廢為寶。
在平衡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同時,探索不同資源稟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成為新的挑戰。福建沿海和山區分別開展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
從分離承包經營權,到讓林地“變現”,再到林票、碳票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與此同時,我們仍在不斷思考林改的突破口和路徑選擇。”三明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平表示,從三明的林改成果來看,其他地區可以著重以制度創新深化林改工作,在林木采伐管理、林權登記管理、林業金融、林票、林業碳票、林業產業融合發展、國有林場經營管理、森林資源保護管理8項制度上嘗試突破,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記者 徐文錦 陳旻)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