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數據幫助醫院,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來服務患者?如何打造診療更安全、就診更便利、溝通更有效、體驗更舒適的醫療衛生服務新模式?近日,第八屆互聯網+健康中國大會在浙江省嘉興市召開。在第六平行分論壇“智慧創新發展論壇”上,與會學者指出,要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跟醫學深度融合,才能在未來推動醫學模式的變革。
服務基層,新技術加速整合串聯
“在互聯網診療起步階段,醫生不能通過網絡聽患者的心音、肺音、叩音,只能進行問診。后來,這些問題靠數字聽診解決了。聲波振動監測技術敏感度比人耳高出一倍,而且簡單、易行。加上智能算法,實現聲波可視化,這樣就可比對、可計算、可篩選。在互聯網的支撐下,遠程聯合門診成為保障基層患者首次發病找專家的創新模式。雖然互聯網醫院禁止首診,但是借助聯合門診的方式,基層首診就成為可行模式。”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中日友好醫院醫院發展辦公室主任盧清君說。
中日友好醫院1998年成為衛生部遠程醫療試點單位。“經過20多年發展,遠程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完善。在‘十三五’期間,醫院重點對管理、業務模式、技術平臺作了進一步研究,為提高基層服務能力進行了不少有益嘗試。”盧清君介紹,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司的指導下,基于遠程會診網絡,該院建立了國家老齡服務和醫養結合的遠程協同平臺。第一期174家試點機構已經入網,目前正在招募第二期,目標是500家。
“機制、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第二期將進一步探索服務模式,同時對接可穿戴設備、監測設備,進行數據采集。結合慢病門診和綜合診療體系,平臺可以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提供遠程服務。目前,我們需要在技術上加強研發和創新,加強配置,重點是圍繞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進行防控。”盧清君說。
80%的皮膚病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遺憾的是,基層皮膚??漆t生少,縣級以下幾乎沒有皮膚專科醫生。”盧清君說,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皮膚病與性病科主任崔勇教授研發的人工智能皮膚影像診斷輔助系統,可準確識別17種皮膚腫瘤,準確率達91.2%,遠超美國同類技術。對基層來說,這一輔助系統是非常有幫助作用的。
保障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需要高標準的5G網絡基礎設施。盧清君介紹:“去年,中日友好醫院與中國移動集團等聯合獲得了國家發改委5G新基建項目,與多家醫院牽頭建設國家、省、市、縣、鄉、村遠程醫療協同體系。同時,中日友好醫院牽頭制定了5G醫療衛生行業應用標準。”
“互聯網醫院的最終目標是助力國家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盧清君認為,“一方面,要把國家政策、行業法規、標準制度貫徹下去;另一方面,把資源整合串聯起來,創新服務方式,在服務基層的同時結合醫保支付、人工智能技術等,提高效率。”
支付撬動,建立整合型生態圈
“要實現以人為中心的整合型服務,包括健康促進、預防、治療、康復、安寧療護等方面,‘互聯網+’是必選項。安徽的縣域醫共體、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醫保局已經有了初步嘗試。”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顧雪非將“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工作分為3個層次:一是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高效率,提升就醫體驗;二是醫生、醫療機構協同,開展“線下+線上”服務,形成連續的醫患關系,提高臨床質量;三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醫學深度融合,推動醫學模式的變革。
“所謂創新,要將互聯網視為一個管道,真正有價值的是數據。實現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跟醫學的深度融合,才能在未來推動醫學模式的變革。”顧雪非介紹,目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方面。線上與線下服務融合的核心模式應該是,把線上服務視作是線下服務的延伸。于是,醫患的關系從點變成線,變成連續化的交互。比如,借助成熟的智能藥盒技術,醫生會知道患者家里放了什么藥,什么時候用、用的量是多少,并指導患者用藥。國外的研究也表明,服務質量改善,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間接地促進了臨床質量提升。
建立并規范發展“互聯網+醫療”等新興服務模式,涉及數據安全問題、服務監管問題以及公平性問題。顧雪非提出兩個思路解決這些問題:第一個思路是,按項目付費。把有質量標準的好項目制定成收費的項目,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鼓勵醫生積極參與其中。第二個思路是,在整合型醫療服務模式下發展互聯網醫療,降低成本,改善醫療質量。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模式及其績效評價和支付機制。
顧雪非強調,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醫保領域的變革不僅僅是支付方式的流程再造,更要建立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服務的付費方式,實現醫保智能審核。醫保戰略性購買實現按價值付費,也必須要以互聯網與大數據為基礎去展開。例如,各個縣市統籌區域的老齡化程度、富裕程度不一樣,對醫保基金的需求不一樣,所以要對每一個參保人進行健康畫像形成相對風險分數,這就要依靠數據——包括患者就診信息、人口經濟學信息等相關的數據。
醫患友好,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
既往,衡量醫療機構好壞的標準主要是硬件設備、科研實力、醫生技術等。最近幾年,患者滿意度作為新的評價標準被越來越多的醫院重視?;ヂ摼W和信息技術的興起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提供了更多可能,服務范圍由診中延伸到診前和診后,有利于醫院通過互聯網整合起一套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流程標準。
2014年6月,健康報社啟動了醫患友好度建設項目,項目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端的反饋為契機,借助互聯網工具,系統地幫助醫院提升管理質量,優化就醫流程,改善醫患關系。“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改善醫患關系確實能助力醫院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以患者反饋數據為基礎的服務質量精準化提升,讓改善醫患關系變得更科學高效。”健康報社醫患友好度建設項目負責人張昊介紹。
醫患友好度建設項目的一大特點是“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相結合。通俗地說,“過程管理”是以醫患友好的理念和標準為基礎,開發相應的專家評測工具,用于醫院自檢已經采取了哪些促進醫患友好的措施;“結果管理”是通過短信推送、邏輯問卷、分層采集等技術向患者收集就醫反饋數據,驗證醫院相關措施的效果。
據介紹,通過“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相結合不僅可以發現醫院的薄弱環節,為醫院制訂改進計劃提供數據支持,還可以幫助醫院評估改進計劃執行的效果。通過醫患友好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和醫院信息系統的對接,可以實現對科室甚至醫護個人級別相關數據的“細顆粒度”分析。
“用大量真實客觀的數據呈現醫院、醫生、患者的具體情況,我們希望用這樣一種方式來推動醫院發展,給醫生提供幫助,真正地注重人文關懷,讓醫生、患者從中獲益,最終提高醫療機構在患者心中的美譽度。”張昊說。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