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外漢”到“發燒友”
80后的他
把茶葉種進人生,把茶山種成“金山”
(資料圖)
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茶道”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龍泉市十大杰出青年張金發的故事
“門外漢”變“發燒友”張金發是一個80后,龍泉市石達石街道爐地垟村人,大學讀的是土木工程專業,一次到福建武夷山親戚家游玩的偶然機會,讓他與茶結下了緣分。
福建武夷山是著名的茶鄉,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在武夷山,人們只要空下來,幾乎都要飲茶品茗。“在那個氛圍下,很容易融入茶文化中去,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就特別喜歡。”就這樣,張金發對茶葉獨特的味道和香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08年,張金發走出大學校門,進入另一所“學校”再次當起了學生,學習如何種植茶葉和生產加工。剛接觸茶產業的張金發可謂白紙一張,在他看來,還是土木工程專業更簡單。“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茶葉工序很多。一個合格的制茶師需要清楚掌握每一個制茶步驟,要不斷摸索,時常得通宵制茶,特別耗費精力和體力。”回憶起當初的學徒生涯,張金發非常感慨。
把茶葉變成“金葉”
2011年,張金發學成歸來,開始大展身手。與哥哥張發一起在老家成立了爐地垟茶葉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金觀音”“金牡丹”兩個品種。為了使合作社種植的茶葉達到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張金發經常奔波于福建和浙江之間,參加各類培訓班,拜訪各級專業人士、茶科所專家,出席各種農博會、茶博會,上茶山、下市場,不斷學習茶葉知識,拓展銷售渠道。
通過不斷摸索,合作社成立一年銷售額就達到了40多萬元,并逐漸走上軌道。張金發說,是這片土地成就了他,他也要回報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自從成立了茶葉合作社,張金發就聘請當地的村民管理茶園、采摘茶葉,并收購村民自種茶葉,讓爐地垟村和附近村莊的中、老年人等農村剩余勞力有了增收新途徑。“我們年紀大,腿腳不便,出去打工都沒人要。他們小年輕把茶產業做這么好,還給我們老年人提供工作崗位。”村民李樹園感慨道,“我們要幫他們好好管理茶園,只要他們發展好了,我們這些老人就不怕賺不到錢。”
張金發算了一筆賬,2022年付給村民的采茶、茶園管理工資,還有收購茶葉等達到了160余萬元,有力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一“葉”致富有前景
隨著茶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茶葉基地也擴充到了400多畝。2014年張金發兄弟倆還注冊成立了龍泉地陽紅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為集產品基地建設、名優茶加工為一體的農業綜合型企業。
今年,張金發與哥哥有了更大的奮斗目標,流轉了村里的1000余畝山地,投入1000多萬元,種植500多畝茶樹。“近3個月完成了70%的前期工作,目前清表工作都完成了,也種下了茶苗。”哥哥張發表示,爭取在2025年開始采摘茶葉,2027年能量產,產生效益。
張金發
“獲得龍泉市十大杰出青年的這份榮譽,既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支撐我繼續做好茶葉事業的動力。接下來,我將加強學習和弘揚龍泉茶文化,利用家鄉的生態優勢,干好種茶、制茶、賣茶這一件事,把茶山變‘金山’,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記者丨胡春麟 項素蘭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